92岁老人获帮扶感念党恩情

阳江日报 2018-08-29 08:45

[摘要]阳光志愿服务队联合扳朗社区居委会6年多每月定期慰问黄慕兰

本报记者/刘静雯

23日上午,阳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前往江城区城南街道扳朗社区朗星坊慰问老人黄慕兰。记者跟随志愿者穿过长长的小巷,来到黄慕兰家门前,只见一名穿着白色印花衬衣的老人从家里走出,站在门前笑着与志愿者打招呼。

黄慕兰生于1926年,头发花白的她依然精神矍铄。志愿者告诉记者,老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早年颠沛流离历经艰辛

黄慕兰出生那年,国家正处风雨飘摇之中。覆巢之下无完卵,黄慕兰的生活就像无根的浮萍,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跌宕起伏。

黄慕兰隐约记得,自己出生在江门,父亲在广州做厨子,母亲做零工,养育一女三子,家里渐渐入不敷出。为了生存,父母把三个儿子送给别人抚养,仅留下黄慕兰一个女儿。

有一天,黄慕兰来到布行,一位老板告诉她,如果她愿意去阳江做他家佣人,他会提供吃住并且发薪酬。黄慕兰听后就心动了,回去告诉父母。母女俩商议后决定一起挣钱,帮补家用。她们满怀憧憬来到现阳东区新洲镇乌石村,却发现苦难才刚开始。黄慕兰和母亲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干活,雇主太太脾气并不好,动辄打骂帮工。黄母决定逃跑,生活稳定后便托人带口信给女儿。黄慕兰随后投奔母亲,母女俩一起在阳江城区做帮工。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黄父被日军抓走。后来黄父成功逃脱,却在一次上山挖野菜时,不慎跌落沟渠而身受重伤。黄慕兰的弟弟得知此事后,从养父母家里偷粮食接济黄父。不料,养父母发现此事,将其赶出家门,最终父子俩活活饿死。

这些都是多年以后,黄母回到江门打听出来的消息。后来,黄慕兰与二弟认亲,但另一个弟弟至今未找到。“那时日子是真的苦!”黄慕兰回忆起这些往事时眼眶泛红。

感怀党恩做义务宣传员

黄慕兰在阳江城区打拼时,经别人介绍与丈夫陈真相识并成婚,夫妻俩只有一个养女。半生颠沛流离,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并攒钱买下一间几十平方米屋子。如今,养女外嫁且家庭经济不宽裕,丈夫早已离世,只剩黄慕兰一人孤零零地守着老房子。

20多年来,扳朗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冯小雪及工作人员一直关心和帮助黄慕兰。有一次,冯小雪发现自来水供水管道没有通至黄慕兰家里,老人需到200米外的水井里打水。看着老人费力地从水井里打水,然后晃晃悠悠地提水回家,冯小雪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黄慕兰用上自来水。冯小雪亲自找到市水务集团第一水厂的志愿服务队,经过多次洽谈,水厂最终决定无偿为老人安装自来水管。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用柴火煮饭,便出资买来电饭煲。记者看见黄慕兰的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整洁。黄慕兰说,这都是冯小雪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功劳,他们不定期来家里打扫,清除杂物、积水,逢年过节还送上慰问品。

于黄慕兰而言,冯小雪等人的行为体现党心系百姓,黄慕兰逢人就说共产党为民办事,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报党恩,她时常帮居委会派发宣传资料。老人或站在街口,或挨家挨户上门为居民讲解宣传资料,传达最新政策。不过,随着黄慕兰年龄渐长,冯小雪“不准”老人再发放宣传资料,希望她能安享晚年。

志愿者长期帮扶老人

“谢谢你们又来看我,你们可要保重身体。”黄慕兰叮嘱说。阳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告诉记者,老人对党、对他人充满感激。志愿者来探访黄慕兰时,老人偶尔说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并说有了党的领导才有新中国,才有人们现在的生活,她还总是劝导他们与人为善。

志愿者项姐是与黄慕兰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之一,她告诉记者,从老人身上她学会很多道理。老人从战争年代走到今天,历经百劫千难,对生活却没有丝毫怨言。据了解,2012年,阳光志愿服务队联合扳朗社区居委会进行“暖冬慰问”行动,探访社区中的老人,得知黄慕兰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将其作为长期帮扶对象,每月定期慰问,送来米、油等生活用品。

志愿者陈女士第一次参加慰问老人的志愿活动,她感慨地说,帮助别人同时也成就自己,在了解黄慕兰的经历后,她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志愿者临走时,黄慕兰还坚持送他们到巷子入口。记者从大门中看见,老人站在小巷子里,微微地笑着,挥动她那黝黑布满皱纹的手,与志愿者告别。

左上图:23日,阳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上门看望92岁的黄慕兰。

谭文强 摄

新闻推荐

一男子市区深夜醉酒驾车肇事

本报讯(记者/吴梦媚实习生/陈韦璇)25日凌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区大队民警接到一起交通事故指令,马上赶赴事故现场市区新江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