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 漠水流长

阳江日报 2018-08-08 09:33

每年春节前夕,市书法家协会组织的“送春联”活动大受市民欢迎。

阳江日报社半亩书画院一角。

编者的话

今天,阳江日报社半亩书画院正式开馆啦!

半亩书画院的成立,是本报作为主流文化阵地,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主动作为。从今天开始,半亩书画院免费对公众开放;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阳江一个集书画艺术创作、对外交流、展览展示、专业收藏于一体的文化平台。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丰富半亩书画院的展品藏品,我们诚心诚意向社会各界书画家征集作品。不少书画家欣然响应,纷纷捐赠佳作。目前,书画院已收到各家书画作品一百多件,其中包括陈醉、吕如雄、陈略、谢天赐、岑圣权、张洪亮等名家的佳作。对于各位书画家所捐赠的作品,我们承诺“将视为国有资产注册作永久珍藏,以激励后辈,并对作品和作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彰显阳江作为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同时,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

为了更好地宣传地方艺术成就,让更多的书画艺术爱好者欣赏到半亩书画院收藏的佳作,本报今日应时推出四个版面的《半亩书画院》开馆特刊,除了全面介绍阳江书画文化的发展情况外,还约请艺术家撰写文章,深情怀念两位阳江籍艺术大师关山月和苏天赐,细细回顾他们的艺术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今后,本报还将不定期推出《半亩书画院》专版,与半亩书画院一起,一方面致力传承璀璨的阳江书画文化,保存阳江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为书画艺术创作人才以及对艺术收藏有兴趣的市民群众提供服务,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为“文化强市”创造新的成绩。

我们希望,书画爱好者从此可以找到随心交流的乐趣!

我们祈愿,半亩书画院成为阳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张标签!

漠阳江畔,人杰地灵。作为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阳江,书法、美术都让家乡人深感自豪。“高伦弟子关山月,海外归来乃见之。一水阳江才百里,有君为画我为诗。”——“南国诗人”、著名书法家阮退之在《初识关山月》一诗中,点出了他与关山月各自的艺术专长,也赞美了家乡人的才华。阳江是古高凉郡的治所,公元606年始称为阳江县,加上稍早建县的阳春,由此上溯1500多年,那是我们阳江市的雏型。阳江文化底蕴深厚,除上面提到的两位大师,还有苏天赐、陈醉、黄云等一大批书画名家,可谓“星光灿烂”,再加上关山月,漠阳江畔的艺术天空真是“满天星斗,一轮明月”。让我们借着闪烁星光,沿着艺术家的足迹,对家乡的书画源流作一番探研和欣赏……

底蕴深远 群星璀璨

阳江地处粤西,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在阳江出土的汉魏晋唐时期的青铜器中,就发现上面刻有文字。书法反映了“晋尚韵与唐尚法”的风格追求。

阳江的宋朝书法保留较多。在出土的宋代瓷片上,不少都刻有文字。在市区北山石塔以及阳春通真岩的宋人题字中,就反映了“宋尚意”的书法现象。

民国书法、当代阳江书法则表现出一种纯碑、纯帖或碑帖相融的关系特征。

美术方面,较早的著名画家是清代的谭筱竹,他家住今南恩路中段,光绪年间官至五品。他工花卉虫鸟,仕女画也较为出色。民国期间,阳江有一批美专毕业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包括许高倬等七人,对阳江美术起到了启蒙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阳江美术界出现两个艺术群体。一个以许章衡、梁一零、关青山为主。许章衡擅长雕塑,梁一零善油画,关青山精于国画。另一个为“双公画社”,是以周炽彬、李学宝为主的美术群体。

解放前夕,位于江城南恩路的县民众教育馆,是书画交流的地方。1948年,关山月、黄安仁先后在该馆办过画展。

建国前就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画家有关山月。关山月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建国后的代表作有人民大会堂巨幅画《江山如此多娇》。该画与傅抱石合作,由毛泽东主席题名。去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拍摄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内中画坛巨匠有12位,关山月就是其中之一!

漠阳江畔钟灵毓秀,还哺育了一大批著名的书画家……

—— 阳春的谭敬昭,以《云楼诗钞》名世,书法造诣也很深。

—— 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三姜”和“两石”,“三姜”即姜清源和儿子姜自驹、姜自驺;“两石”为邓文石(即邓琳)、季石(即林葆莹),邓琳的草书堪称典范,其《神思贴》影响甚广。

—— 阮退之是赫赫有名的“南国诗人”“章草专家”。

—— 革命家兼书法家黄云。

—— 以《裸体艺术论》打破禁区,开美术评论风气之先的著名画家、评论家陈醉。

—— 以创作雕塑《肥女人》系列出名的许鸿飞,近两年他携着《迎风》等飞到世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春值建市三十年之际,又带上百来个“肥女人”回阳江,让家乡人欢欢乐乐过了个“肥年”。

还有诗人书法家关振东,国画家黄安仁、陈章绩、冯兆平、林德宏、叶秀炯、谢天赐、关伟,油画家关则驹,漆画家傅乃彬,还有既是领导干部又是书法家的邹继海、关则双等。无论是在家乡、在外地工作的阳江人,还是在阳江工作过的外地人,都深深地眷这片土地,并用手中之笔,为美丽的家乡增添色彩。

◎ 书画承传 氛围浓厚

阳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许多人都以能舞文弄墨为荣。早在清末民初,群众性的书法就很活跃。在县城的醉月楼两地设书法榜,时称“东榜”和“西榜”。那时交通不便,乡下人来参加书法比赛,要“漏夜赶科场”。许多后来的著名书法家就是这样“赶”出来的。当时的学术争鸣气氛很浓,两榜评字宗师不同,参赛者书法也可以一稿两投,有时同一人的书法在东榜名落孙山,在西榜也许会名列前茅。解放后,书法榜改在中山公园门前的壁墙上。那时,参赛的书法爱好者很多,往往参赛作品把公园的墙贴满了,还要拐角转到牛角巷那边。故此,阳江人把落选的、差的,称为“排到牛角巷尾”,就是“名落孙山”的意思。

阳江书法活动的群众性还体现在写春联上。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惯,而且不贴印刷的春联,必须是即席挥毫的才好。正因为这样,培育出了书法种子,也涌现出一批写春联的专业户。

美术方面,多种类别并举。画种以国画为主,也有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还有颇具特色的“阳江漆画”;再有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火烙画,黄恭勋以一幅《清明上河图》火烙画夺得“吉尼斯”荣誉,填补了阳江艺术界从未进过“吉尼斯”的空白。

◎ 改革大潮 文化强市

作为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书画之乡”,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打造“文化强市”作为阳江发展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尤其是建市以后,我们一直都在继承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首先,机构先行,组织落实。阳江建市后,市书法家协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市老年书画协会先后成立,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书法组织。市书协成立于1991年7月,谢绍祯、容三顺、利庆伟、黄正毅先后任主席。

与此同时,市美术家协会成立。周炽彬、陈略、冯树华、陈思瑞相继任主席。随即,市书画学会、市画廊学会等也先后成立。

其次,着力提高,多出精品。市美协和市书协成立后,把参与国家和省举行的书画活动作为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一环,如1993年的“全国群星美术大展”、2001年的“世纪星光—— 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2007年的“全国漆画作品展”、2009年“省第十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等。

2012年以来,阳江书画家赴省乃至全国参展及获奖之势更加迅猛,先后参加了“中国当代漆艺展”等6次大展,共获得银奖4项,铜奖6项,优秀奖14项,入选奖89项。

再次,抓好普及,营造氛围。一是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不断开拓会员的视野;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书画交流;三是组织书画家走向社会挥毫泼墨,营造与社会广泛接触的良好氛围。2010年,市书协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单位”。

市美协重视“抓特色,树品牌”。2012年,为解决阳江市美术作品在省以上展览入选难问题,协会决定重点策划漆画发展!随之,成立了漆画艺委会,组织外出参观漆画画展等,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全国各美展中,阳江漆画作品入选和获奖率大增;加入省协、国协的会员,也大都是从“漆画”里“闯”进去的!

市书协则重点“抓普及,促承传”。2002年7月市书协换届,新班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阳江书法榜和民歌榜。选址在当时阳江一中的南墙,每月一期。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

最后,内外交流,开阔视野。近年来,市书协常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来阳江传经送宝,如张羽翔、张春红、纪光明等;同时,送书法骨干到广州向秦咢生、李曲斋等名家学习;派员赴西安、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取经。

市美协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邀请全国著名的漆画专家蔡克振、卓德辉等人到阳江传授画艺,多次邀请知名画家陈醉、叶秀炯、关伟等前来讲课或召开作品研讨会。

这种交流还表现在多办书画展览上。近年,市美协、市书协先后举办的大型书画展不下百场,每年春节、书香节以及有关节日都留下书画家的墨迹。2012年,结合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全市美术书法展、关山月弟子画展等活动。

阳江日报社一贯以来重视阳江市文化建设,这次专门在报社大楼用一层开辟了“半亩书画院”,全面展示阳江市书画精品,并拟在报纸上逐期刊登书画名家的作品及评论文章,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阳江艺术家的成就,提供一个良好平台。我们相信,这种溯源探流、寻根问祖的举措,对于进一步提高阳江的文化自信,建设富美阳江,一定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诗,正是阳江书画创作的写照。

新闻推荐

阳江选手举重摘金再创历史

■本报记者/陈子玲“加油、加油……”6日晚,16岁的运动员李升梅在一片欢呼声中走上举重台,眼神专注,走到杠铃前。她双手握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