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深山有个小瓷都 探秘韶关始兴县澄江镇铁寨碗厂村长达数百年的青花瓷烧制史

广州日报 2021-05-14 04:22

87岁的村民何庆华和他珍藏的瓷公鸡。竹林中废弃的匣钵。碗厂村后隐藏着一座储量十分丰富的瓷土矿。

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有一处四周峰峦重叠、群山怀抱的小盆地——铁寨村。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接到热心市民报料:在铁寨碗厂村一带,古老的瓷片俯拾皆是,古窑遗存堆积四处可见。昨天,记者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走访了当地熟知往事的老人,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粤北深山“小瓷都”的神秘面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黄升鸿、赖金艳

泥间青瓷片俯拾皆是

铁寨群山环绕,出入只有三个口子,牢固如铁,以此为寨,故名“铁寨”。在鸟鸣啁啾的竹林掩映之下,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河犹如玉带般缠绕着碗厂村。走在村口小径上,路边的泥土中不时可见釉色润泽、造型质朴的瓷片不甘寂寞地从泥土中探出头来。在一片乱草和杂木丛中,一条犹如沉睡苍龙般的古窑正静静地守护着窑中尚存的大量匣钵。在树荫斑驳的道路间,场景仿佛从现代转换到了古代,以瓷为底色的旧时光彩顿时从一片片青瓷中跃然而出。

所谓“匣钵”,是用来填装陶瓷素坯,仿佛像蒸笼一样的盔甲。它具有保护瓷坯,防止落灰,避免窑火直接侵袭,保证瓷器受温均匀、窑变一致的作用。蹲在已经部分坍塌的民窑前往里望去,无数个匣钵勾画成无数个大圆套小圆的几何图案,暗黄粗犷,厚实沧桑。它们仿佛一只只活化石般,彰显着陶瓷业在这个小村曾经的辉煌。而在窑址不远处,一座已经废弃的手工作坊赫然可见。

尽管整个村子被无数的陶瓷碎片包围,堆积如山的陶瓷碎片不知从何时起就一直存在,但村民们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年已经87岁的村民何庆华,便是村中曾经的制碗“老师傅”。在他的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了“瓷公鸡”、小火炉、小花盆、贡品碟等一大批“传家宝”,这都是老人自己家在上个世纪所生产的。这些瓷器样式古朴,但手绘的花草虫鱼却平添了几分雅致。

数百年窑火红火整个村

老人说,村后的山是一座“宝山”。山中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林果飘香。尤其是这里还隐藏着一座储量十分丰富的瓷土矿,山中所挖出的瓷土质量上佳,是加工制作陶瓷产品的极好原料。再加上小村临河而居,河水流量比较大,便于生产生活。于是早在明朝中期,便有工匠人家从江西景德镇慕名来到此地,利用小村丰富的瓷土资源,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以碗、杯、碟为主的青花瓷的烧制历史,培养出不少制陶艺人和绘画高手。小村由于盛产人们一日三餐吃饭用的菜碗和饭碗之名师名匠,人们便美其名曰“碗厂下”。

谈起小时候村中的盛景,何庆华老人眼中掩不住的骄傲。在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名声在外的碗厂村尽管地处深山,却繁华异常,茶楼、酒肆、饭馆一应俱全。来自粤、湘、赣三省尤其是南雄、始兴两个古邑的商贾、三教九流人士经常出入于此往来经商运输。

“一个村场九个姓!就连建个土楼,都是三层楼的。”“他们都叫我们村"小香港",那时候村里很多人家里都养着画眉鸟。”在那个许多人食不果腹的年代,能有闲情逸致在家中驯养画眉鸟,村人的富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老人说,当时村里的制碗“高手”层出不穷。比如邱海金十分擅长在陶瓷产品上描绘各种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如公鸡、兰花等。尽管只是寥寥数笔,但是栩栩如生。再加上“兰虽似草秀而香”之类韵味悠长书法,可谓“货真价实的能人”。

一晃便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兴县澄江人民公社所经营的碗厂,员工人数达到将近100人,当时生产的产品已经从餐具发展到了各种陶瓷工艺品。如有一种可以当盛酒用的酒壶又可以当沏茶用的茶壶的花猫。瓷猫惟妙惟肖,十分生动,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产品一度供不应求,甚至远销港澳地区。

当时,碗厂红红火火,生产业绩蒸蒸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产品不仅遍销始兴、南雄一带的四乡八岭,还远销湘南、赣南甚至珠三角一带,这当属澄江土碗生产的历史最鼎盛期。

平凡材料淬炼出客家烟火气

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终究还是带走了碗厂村传承了几代人的骄傲与荣耀。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固守着传统工艺和全手工制作的澄江土碗制作,终于不敌其他机械化生产的竞争对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走向没落,到2005年左右村中的瓷器生产已基本停止。碗厂村前后总共有10座烧制陶瓷产品的砖窑,如今只剩下遗址。

老人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往事,一边举起一只土碗喝了口水。村里当时产量最大的便是这种类型的土碗。客家人好客,喝酒吃饭都爱用土碗。一只土碗比巴掌还宽,劝酒时一仰脖子就能盖住半张脸。盛得满满的一碗饭,估摸约有半斤左右。许多务农为生的村人吃饭一般都是“三碗不过冈”。父老乡亲们那力拔千钧的力气,就是被那冒尖的一碗碗土碗饭给撑起的。

老人说,土碗很便宜,才几分钱一只。一桌碗,块把钱就买得来。勤俭持家的古训,让山民们对几分钱一只的土碗也爱惜得很。当时许多人家里都有一个竹编的竹篓子,怕山娃或是家狗小猫把碗摔坏,便把碗洗净叠好用竹篓子安放于高处。土碗破了,还舍不得扔掉,做猫碗、狗碗或者简单补一补,用做泡菜坛的盖子。实在不能用了,就捶成碎块,栽在院墙上,防贼。

土碗很土,不过是始兴山间小百姓生活中的细碎杂物,它看起来没什么格调,也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这种“土”,无疑正是粤北山林中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无法改变的独有魂魄。就是何庆华这样的一些人,用最平凡易得的材料,淬炼出了客家人生活中最独特的生活韵味。

翻开一部碗厂村制瓷史,便是翻开一部始兴民窑发展史,可谓“薪火传承数百年”的见证。围绕着一抔泥、几座窑,澄江镇正在酝酿开发碗下村独有的“泥土精神”。澄江镇委书记卢海燕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正在实施铁寨村“百年碗厂”古村保护修复工程,并组织工作人员从村民家中搜集、保护各类散落的澄江瓷器。未来,当地还规划把拥有丰厚历史的碗厂村与周边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委旧址红围等“串珠成链”,打造精品研学线路,让青少年们能在碗厂村领略古窑烧制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始兴县融媒体中心也在积极组织,将对碗厂村的手工艺人进行“口述历史”的记录。

新闻推荐

清明时节草木柔 采茶正是黄金期韶关始兴扶持茶企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茶农采茶忙制茶设备正在加工茶叶茶农正抢抓农时忙采茶竹篓里装满茶叶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张文通讯员赖金艳陈思廖向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