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老区迸发绿动力 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黄圃镇石军村,一手抓红色基因传承,一手抓绿色生态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中山市黄圃镇石军村是开展中山农民运动和抗日革命运动较早的地方之一,1987年被广东省政府批准确定为革命老区。百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如今,延绵不绝的红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统筹/吴森林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李鑫 实习生 林彦燊
图/本报记者 黎旭升 实习生 林彦燊
红色记忆
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2021年2月的一天,我们走进黄圃镇石军村老人罗钜胜的家。这是一栋整洁而简朴的农家小楼,客厅的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奖状和荣誉证书。这位年近80的老人曾担任过石军村副村长、副支委,他还是革命先烈罗若愚的儿子。
说起父辈们的革命事迹,老人思路清晰、信手拈来。随着他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革命战争时期烽火硝烟中的石军村。
罗若愚1898年出生在石军沙(石军村前身)七宅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当选中共中山县委员会委员,并以私塾教师为掩护身份在石军沙宣传革命,传播革命火种。经过不懈的工作,他不仅恢复了当地的农民协会,还成立石军沙农民自卫军。1929年5月,罗若愚带领石军沙农民自卫军,逮捕并处决霸占石军沙勒收行税的五龙堂匪帮3人。同年7月,又率石军沙农民自卫军出击南头,歼灭妄图侵占石军沙的李晏仔匪帮。1945年5月,罗若愚被横栏土匪中队长蒋义和石军匪首黄坤元迫害牺牲。
父亲牺牲时罗钜胜太过年幼,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精神从未缺席。“爸爸牺牲那年我才三岁,什么事情都不懂,读完小学后,我才从一些老同志的口中得知爸爸以前是干革命工作的。”罗钜胜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回忆着自己当年如何追寻父亲、学习父亲、理解父亲的故事。就这样,父辈的革命信仰慢慢在他的思想中扎了根,“父亲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他让我看到一名共产党员是如何要求自己、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1972年,罗钜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永远记得入党的那一天,仿佛距离父亲又近了一步,也更加能理解父亲当年的抉择。1998年,从村委退休后,罗钜胜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秉持着一名共产党人的觉悟,不仅时刻关心、积极参与石军村的建设与发展,还主动承担起了石军村红色文化的宣讲工作。
2006年,石军革命史迹展览馆修建,这也是中共中山市委在农村建立的首个党史教育基地。罗钜胜将父亲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物品,一并无偿地捐献了出来。“遗物里有爸爸的书本、笔记、任命书等等,这些从来没有向外人展示过。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这些遗物,感受到一个革命志士炙热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初心使命。”罗钜胜说。
历史遗迹
石军的精神底色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村里的新兵和党员们到这个展览馆,更好地了解石军村历史,了解先辈们为这片土地所做的英勇牺牲。”随着罗钜胜的指引,我们走进石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石军革命建设史迹展览馆,如今这里也成了市内有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逢节假日,我们都会接待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向他们讲述石军村的红色文化。”石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宋华向记者介绍,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妇女部长谭本基、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副中队长王鎏、政训员欧初、冯六女、杨华源等抗日先锋都曾在石军村战斗过。“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郭宋华说,只有深入了解这方土地的“红色故事”,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20年底,石军村重新投入130万元,在村内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参考历史资料,尽最大努力复刻还原历史革命场景。
当我们来到位于石军村七宅涌尾三队荔枝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时,基地入口处的“瞭望塔”已然建成,分散排列的几栋茅草顶房子也在加紧建设中。“基地内会建设观察敌人的瞭望台、冯六女等革命党人的交通情报站,还有罗若愚烈士战斗过的中共石军乡支部活动旧址和知青下乡的场景等。”郭宋华说。
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石军村的红色文化还深深感染了村中的香港企业家。
2018年,石军村成功申报创建黄圃镇美丽宜居村需要修建村标广场,就在村委为选址犯愁之时,村中唯一的港资企业中山市力添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冼长添主动联系上了村“两委”干部并表示,企业位于村口的一片土地正适合村标广场的建设,并表示只要村里需要,可以无条件为村里腾出这块土地。
“除了这次主动出让土地空间,力添公司自2001年落户石军以来,多年持续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为村里的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郭宋华介绍道,力添公司前后共吸纳了20多名有就业意向的石军村民到企业就业,同时公司总经理冼长添作为黄圃镇港澳同乡会理事长,也在2019年积极加入了黄圃的“万企帮万村”行动,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力添公司还为石军村抗疫前线赠送紧缺的防疫用品。多年来,力添公司积极践行爱心公益,累计为石军村公益事业捐赠超过16万元。此次,为石军出让三百平方米的村标广场建设用地,也只象征性地向村里收1元每年的租金。
新建成的村标广场成了石军最让人难忘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白墙灰瓦的主体背景墙上,鲜艳的“石军村”三个黄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在一片绿色田野的映衬下,格外闪耀。
美丽家园
石军的厚积薄发之力
石军村在厚植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在传承红色精神,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擦亮幸福生活底色。
2017年农村“两委”换届,石军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再一次发扬了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在村内开展了一系列水改、市场重建、道路美化、农桥农路建设等工程。其中七宅涌的改造尤让村里人津津乐道。
七宅涌是贯穿石军村七宅片区的一条主要河涌。因各种原因,这条曾水清景美的河涌变得黯淡无光,岸边搭起了许多违建屋棚,原来最宽近8米的河面逐渐萎缩至1米多,河涌水日益黑臭。2017年,作为重点整治区域,七宅片区首先迎来了河涌“五清”的专项行动,河道两旁的涉水违建和行洪障碍体进行了全面清拆。
“一开始村民对要清拆河道两边的自建违建棚有抵触情绪,我们就由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说服教育工作。”郭宋华说,老村长罗钜胜和老党员们最先响应村里的号召,不仅自己带头拆,还发动家人和亲戚一起支持村委的清拆决定,在党员身体力行的带头作用下,村民们在思想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要我拆”转为“我要拆”。
如今,走在七宅涌,两岸是齐整宽敞的柏油马路,河水清澈明净,岸边居家宅院的墙上还绘满了主题丰富、栩栩如生的墙绘,河涌边多年不见的村民们聚坐闲聊的场景再一次重现。
七宅涌的复明使村中再次流淌起了潺潺清水,冲走了以前的“软弱涣散”,为石军引入了源源不绝的改革之力。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石军村迈出了绿色发展的铿锵脚步,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兼顾经济发展,村容村貌自此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石军村围堤段位于黄圃水道旁,有着近3.6公里的河岸线与横跨黄圃水道的乌珠渡口。2018年以前,这一带还是被废品回收厂、铸造厂和小型出租屋占据的一块荒地。这一年开始,黄圃镇和石军村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将围堤段的36家散小厂房和房屋进行了清拆,为堤外腾出了近150亩村集体闲置空地,随即石军村村委逐步对这块闲置空地进行复绿,并规划建起了细岗渡头文化湿地公园。
2019年3月公园正式建成,从乌珠渡口往平洲大桥延伸300多米,园内种植了红花紫荆、蓝花楹、凤凰木、落羽杉等多种树木,并建成了观景平台、绿道游径、海绵雨水花园等功能区域。停摆近两年的乌珠渡口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又热闹了起来。傍晚时分或是闲暇时,这里成了石军村民和周边村庄村民都爱逛的休闲公园,远处是水波拍岸,近处是红花绿树,走在草地石径上,感受清风轻拂,不由得令人神清气爽。
2021年再走入湿地公园,这里又增添了新景致。一排“传承革命老区精神”的红色大字伫立在公园的石径小道旁格外醒目,引得游人不由驻足细看。去年,村委再次投入资金,沿着公园石径建起了红色文化宣传廊,这条“传承之路”上,用一块块碑石记录下了石军村这块红色土地的革命记忆,也记载了曾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用热血换来的。红色,永远是石军村的精神底色。”郭宋华说。
红绿辉映
石军的乡村振兴之路
“河清水绿花映红,房在绿树旁,屋在清水岸”,早春2月的水乡石军村,正向世人展现着它怡然的田园春色。好转的生态环境,红色旅游带来的关注度与吸引力,为村里人带来了实打实的发展红利,更坚定了石军村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去年10月份到12月份,我们的客人最多,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大约来了有1200多人。”开在村巷的喜善餐厅是石军村人黄镜华所开的农庄,主要面向游客提供休闲农庄游服务,“村道边的友家农场也是我的,大约有70多亩主要用来种皇帝柑,另外还有10来亩地用来养鱼,供餐厅用。”黄镜华说,村里环境一好,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石军来享受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我们的生意就会跟着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来越好。”那可不,餐厅边的宅基地上正在新建的三层小楼便是他的新家,“大概今年就三四月份就可以搬进去了。”说这话时,他面带着微笑,心满意足的样子。
“今应该会更好些,1月份左右就陆续有人来订我们的红宝石芭乐了,都是去年的老顾客。今年3月到4月会是最旺销的时候。”同是做着农业休闲游生意的曹晓玲是村集体农田的“新”租客,2018年她租下了50亩农田用作种植红宝石芭乐,“这种果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能结果。”曹晓玲说,自己果园的产量在30万到50万斤左右。“春节后是果子最甜的时候,去年村里帮忙宣传,来摘果子的旅行团和游客好多,车子都排到了河堤。”说起手里的生意曹晓玲一脸满足的笑意,因为收成好她计划今后逐步开始种植葡萄、草莓等更加多样化的水果,家庭农场的资格也正在申办之中,“想做一个既能休闲观光,又能种植采摘的农场,到时收入也会更上一层楼。”
郭宋华介绍,村里目前建有三个家庭农场,还一个新的农场正在规划之中。借势红色旅游,村里发展的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00多亩,主要以冰糖橙、枸杞菜、番石榴为主。
说到枸杞菜种植基地,也是石军村绿色发展盘活农地的成果之一。
2017年,新班子上任后,为盘活石军村11队经济合作社一直荒着的农田,增加村民收入,村委联合租户打造一片枸杞菜基地。郭宋华说,“基地建成当年,第11队的经济合作社就平均每人增收了约1000元。”
目前,村内枸杞菜种植基地已有130多亩,按时价计算,每10亩菜地每年就能为农户增加7万多元的收入,通过发包种植基地收取租金,村集体每年也增收了20多万元。
“种植技术的革新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让村民们的收入日渐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郭宋华说。据了解,2017年石军村的集体收入70多万元,村民小组收入约1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0000元。2020年石军村的集体收入160多万元,村民小组收入14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约45000元。三年中,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幅达五成之多,此外村里农业种植带动30多人就业。
近年,石军先后获得过中山市秀美村庄、中山市宜居村庄、中山市生态村庄、中山市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卫生村、新农村镇级示范村、中山市特色精品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石军村入选广东公布首批9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
依托绿色生态、红色资源,石军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以绿色生态促进红色文化的宣传的乡村振兴之路。
石军村革命历史
●1924年 石军沙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编入农民协会自卫军。
●1925年3月后 成立大黄圃区农会,下设石军乡农会。
●1929年10月 九区反动匪首组织200多武装人员用乘船向九区石军乡进攻,妄图一举将石军乡的农军武装消灭。石军乡农军及九区各乡农军迎击,最终击退了土匪武装,这是中山最激烈的剿匪战斗。
●1933年夏 石军乡警卫后备中队与梁梳匪帮展开激烈战斗,终于获胜。
●1936年 罗若愚通过“光华会”发动群众开展抗交禾标的斗争,放火烧毁石军沙的标棚和马安沙的标棚,使收禾标的人员不敢在此地驻扎。
●1938年9月 石军沙成立抗日救亡会(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中山县工作团第三团,下设石军沙参加抗日先锋队。
●1938年底至1939年底 在石军乡建立了一支抗日自卫小队。
●1940年 上级组织在石军开办夜校,发动青年妇女读夜校,做抗日宣传工作,培养抗日骨干。
●1940年 党领导的欧初、郭梳荣、黄添锦的部队进石军沙。
●1940年夏 中心县委派妇女委员谭本基进入九区开展群众工作,发展党组织以配合九区抗日战争的开展。期间,谭本基住在以民国石军乡乡长身份作掩护的九区老党员罗若愚的家里。
●1942年 党在石军沙设立地下据点,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进行倒蒋、抗日、反帝的斗争。
●1942年 日伪纠集重兵向九区梁伯雄部队进行大扫荡,梁伯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石军沙的群众之中。
●1942年2月 驻九区敌伪军偷袭石军沙怡隆,石军沙革命武装发觉后和欧初部队赶到怡隆涌口伏击,打跑了敌伪。
●1944年1月 石军革命武装编入中共九区梁伯雄大队第九中队。
●1944年冬季 日伪大扫荡孖沙。
●1945年1月15日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简称珠江纵队)在中山五桂山区正式公开成立,罗若愚任中队长。
●1945年5月23日 国民党“挺三”出动3000多人,向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九区大队发动进攻(史称“九区事变”)。
新闻推荐
乐昌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本报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保障企业用工,帮助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