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笔文墨绘“风采” 漫谈历史小说《大宋名臣余靖》兼及历史小说的写作
千年粤北历史厚实,群星闪耀在南岭屋脊的天空。其中璀璨的一盏便是北宋的余靖,温暖了南粤千年时光。《大宋名臣余靖》用文学亮起了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一道高光,叙述了被王安石誉为“风采第一”人之不平凡的一生。韶关本土实力派作家江先华、王心钢联袂,以长篇历史人物小说的体裁,从文学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从韶关走出去的北宋名臣岭南先贤的故事。
小说与人设的定位呈现
创作创作,有创之作,文学贵在创新。这部小说的创新,首先是从文学的角度梳理了历史重要人物余靖,完整构思组织了余靖一生的故事,填补了余靖的小说传记空白,原创性强。第二是从当今的思想高度审视了余靖的生活与从政,写出作者所重新认识理解的“风采”人生,阐发许多具有原创的历史认识与结论。第三是以文学活化了余靖及其有关的时代与历史环境,充实了粤北乃至广东的本土文化宝库,具备丰富的文史信息价值。作家认为“韶关作家要有所担当,填补这个空白。”小说委实具备了筚路蓝缕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开拓意义。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此作索引,小说主人公应该可以属于前两种的人,为他作史,也是一件脊梁塑造的有意义的事。
作者在后记里给作品定位为“历史小说”,初心“是艺术地再现历史当中生动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人和事。”应该说,在这方面小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作家做了一项艰难有意义的工作。在年代跨越千年,历史资料匮乏的状况下,首先,他力图用文学的形式还原余靖不平凡的一生,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原创性作品。关于余靖,历史留下的记载委实不多,坊间多为片言只语之说。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本土文化自信,其中一个工作就是要讲好先贤余靖的故事。
其次,人物人设定位为清官贤臣,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与史学家,书中塑造了一个不拘小节、沉稳老道、知人善仁、任贤使能、忠贤有加,风采动朝的大臣性格,叙述倾向已接近“圣人”。难能做到的是,作者主要是依据一部余靖的《武溪集》和一本黄志辉教授的《武溪集较笺》,以此为纲,通过阅读理解来逻辑推理、演绎、体验想象。如今小说通过历史考证的认知、独特的视觉来塑造余靖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这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认识与新的视角。所以,小说是第一部余靖的文学传记小说,是为余靖文化作了重要补充完善工作的作品,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性、文史性、文献性,这些是小说取得的最大价值意义所在。
历史传记与小说艺术的拉力
实际操作中,作者是偏重历史人物传记来写的。或许正因为史料的稀少,一旦有所依据,如获至宝,遵循演绎,必纳入书中。小说基本上写了古代读书人的前半生与成功者的后半生,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人生线路图。从头到尾的线性叙事,从主人公出生、求学、成家、科举、为官、从政到病逝,重视串联起相关的风土人情,穿插那时的重点历史事件,缀之那时的名文名诗。
叙事上,基本是主人公余靖的叙事视角,呈现出北宋群星闪耀时之余靖“上河图”。小说设置宋辽夏三方相互征战和议的时代大背景,以“庆历新政”为中心事件,串起余靖视角的朝野权力斗争,官场的尔虞我诈。首先是整个北宋的大背景,皇朝政治,军事斗争及经济文化活动等。从皇帝、大臣、将军,到佣人婢女等市井人物,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北宋社会生活的著名历史人物画廊。另外,举凡当时的历史沿革、地理方志、风物民俗、官制官职、科举制、商市制、市井赋税、交往礼仪等,还有大南国、交趾乃至浮桥、婚俗……几成小小的北宋百科全书。我从中看到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北宋,受益匪浅。第二,写出“自古忠贤得路难”(蔡襄)的封建社会定律。其中,余靖对战争的和战思想与外交斡旋是亮点,因和平的受益者是百姓大众,所以余靖为朝廷分忧奔走的行为举止,就有了历史的正当性道义性。
让我觉得惊讶的是整篇小说语言自然流畅、明晓通顺,毫无叙述古代文白相间的违和感。只是,我觉得作者太偏重于传记。地方的历史小说不好写,主要是受历史真人真事的束缚多,顾及主流对历史人物的固定评价,地方文化弘扬的需要,甚至历史研究界、社会宗族群的感受。所以,在余靖传记这方面,写得四平八稳、扎实稳健,是成功的。
传记唯实,小说偏虚。写历史小说在具体操作上,有其历史史实依据即可,虚实结合,可以按历史发展规律的或然率、人物性格发展与故事情节演变的逻辑,作绝对必要的补足情节链条的虚构想象,重构组合,从基础的历史真实出发达至高大上的艺术真实。如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就处理得相得益彰,并非孤例。
从这方面看,《大宋名臣余靖》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小说有虚构想象,但被藩篱紧紧围住,它类似写《三国志》式的拘谨,不像《三国演义》式的想象狂放。顾忌人物的历史真实,所以写得过于小心翼翼,未放开文学想象与历史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少,也缺细节。多数人物性格扁平化概念化了,如林逋、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等,面孔气质似有同构,形象区别不开,一些人物如走马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主人公写得过于全面与理想化,其他不足缺点未见,但给我感受人物是平面化的,个性未显鲜明,性格未见丰满,形象未见突出。全书笔墨过于平衡,情节没有较大的波澜起伏,重点事件与人物章节的浓墨重彩稍欠,亦缺动情点。相对而言,从小说艺术角度看故事性情节性传奇性稍弱。
复原的探索与代入的悖论
黑格尔说过:“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大宋名臣余靖》是对余靖与他的北宋历史的一个认识。有的“空白”因历史的湮没,是无法复原的。我曾感慨,这样体量的历史题材创作,那些浩瀚的历史事件,那些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尤其是那些波诡云谲的历史疑云,该多么考验作者的工作量、知识面、思考力和驾驭力。知其不可而为之,试图站在千年之后,去为古人背书补白,尝试去理解并解释古人的心理行为、情趣思想,去消解与复原、去重组与解构,这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种悖论与悲壮罢。因此,欣赏作者的“吃螃蟹”不惮探索之举。
在北宋历史文化的边际线,韶关的作家在历史的沙漠披沥淘金,力求复原历史的真实,小说不是那种“戏说”类的路径和套路,可归位严肃历史小说。
另外,还有些遗憾的地方,比如对主人公所在之韶关的描写叙述还是少了。感觉是作者对很多方面都注意到了,并且有所涉及,但还可以细可以深可以广。也因创作动机,主人公人物的局限与不足未能写出。历史的反思不够,历史审视的锋芒未能毕露。此外,还有通常难免的一些行文措辞的失误瑕疵。
历史的天空飘来一朵《大宋名臣余靖》云彩,荣格曾经说过,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时代的喉舌,让整个时代通过他来发出声音。小说是作者通过余靖故事所作的一次有力发声。这部作品刻画了韶关先贤余靖的形象,为后人了解韶关本土的“风采”文化遗产提供了审美的文本,丰富了粤北乃至岭南的传统文化宝库。如此,功莫大焉。
新闻推荐
“韶关市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教师的学历比例,职称比例与省要求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待遇、教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