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朵梅花香三岔”的三岔村
在新丰县黄磜镇西北约5000米处的青云山南麓,有一个南北二侧被古树山峦包围的峡谷,南侧有七墩覆盖翠竹,酷似梅花的浑圆山丘;东西侧犹如盛开花瓣式点缀在三条明显的山岔(自东向西为:东岔——头窑、中窑、尾窑;西岔——新荣窑;西北岔——倒水洞)间,柔情盈满的三岔河、头窑河异源同归,涓涓东去,共同孕育出“七朵梅花香三岔”格局,古韵悠悠的三岔村就安卧其间。
屹立于最西侧山岗的南沙排老楼是新丰县不可移动文物,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753平方米,由李氏建于清朝。属于“三栋二串五点金”结构,此楼构造特殊,是研究当地清代客家建筑的重要素材。
邻近南沙排老楼东侧约20米的上店围,有南、北两幢,均是卵石筑二面坡歇山顶,墙镶花岗岩框竖一字形、拱形、青砖筑外拱内方形和十字形窗或枪眼,砖叠涩重檐,占地面积84平方米。围楼整体基本完好,现仍有住家。此围对研究山区建筑风格有一定参考价值。
邹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傍三岔河东畔,安枕蘑菇顶形青云山余脉南麓,面朝翠绿梅花形的烟墩山,形成精妙的“猴哥看井”风水格局。据《邹氏族谱》载,基祖文胜公,亦称千一郎公在明朝时从翁源迁来长宁梅甲上梅子坪大岭下福兴围,即三岔村邹屋。
邹屋不乏名流,早在清朝咸丰五至十一年(1855-1861年),邹家出了一位秉公办事,足智多谋的邹朝邦,被皇上钦命授予“乡饮大宾”,正八品顶戴,赐“德臻纯嘏”匾。邹国扬登仕郎,皇帝恩赐候任知县;学成公兄弟亦为登仕郎。此外,还曾有十八位学识渊博的青壮年赴外乡从教,时人誉之“十八担书箱”。据说,邹屋衣食丰足,过年时的油糍可以吃到清明,清明过后把油糍当肥料施于竹头上。
位居最东侧的廖氏祠,坐东北朝西南,恰好朝向形如七朵盛开梅花的中心——梅子坪。倚靠翠竹的青云山余脉南麓的牛牯梳墩,东西两侧分别为弧形的石头岗和水打墟山坡,南朝勃勃生动的烟墩,前配合半月形风水塘,号称“七星伴月”。
村西南面存二座古桥:一座是大径河石拱桥,为县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清朝初,东北向西南纵跨大径河上,是翁源通往新丰古道的重要桥梁。桥为卵石砌身,石灰岩筑拱,长约15米,高约5米,宽3米,西北隅被损毁。另一座是双头蛇石板桥,始建于清朝初,东北向西南纵跨于三岔村与梁坝交界处的小溪上,由三块花岗岩石板拼砌,长约7米,高约3米,宽0.9米,厚0.3米,桥造型巧妙,对研究当地桥梁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村里自古便流传《仙人磨石》的故事。在村西面有座名叫“岩头山”的山峰,山麓流淌着岩头河,河上架设一座岩头石拱桥,俗称“豆腐补桥”。该桥用红砂岩砌筑,长三丈,宽一丈,桥面中央镶一块纯白玉方形垫石,当地人称是仙人填上去的一块豆腐。相传,建桥时,每天凌晨都有位豆腐佬风雨无阻地给建桥师傅送去一担豆腐。桥造了81天,豆腐佬也送了81担豆腐。有一天,豆腐佬又挑来一担豆腐,那天只需铺完最后一块红砂岩方石桥便完工,但刚巧打好的石块已用完,打石师傅连打几块大石都不合适。这时豆腐佬托起一块豆腐对石匠说:“师傅歇歇凉吧,让我用这块豆腐替你补上。”人们听后都笑了,但豆腐佬严肃地托起一块豆腐,唱道:“岩头桥砖四四方,一块豆腐补中央。”随即一甩手,那块豆腐完好无损、恰到好处“啪”的一声落在桥中央。只见豆腐渐渐向周围扩张,很快就把空隙填补好,还坚如磐石。人们在叫好时,有人说了一句:“豆腐佬是神仙啊!”当大家回头看时,豆腐佬已不见踪影。该桥现淹没在水库底。
山山皆常绿,树树生古韵,岔岔蕴神奇,溪溪流清爽的三岔村是静美灵秀之地,颇有古韵之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广东省气象局和韶关市气象局对2020年前汛期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翁源县气象局被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