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龙头”村这张名片更耀眼 读红色纪实文学集《让历史不再沉寂》有感
铁龙头村,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东北面。第一次听到这个村名,源于一次纪实文学采风活动,当时对铁龙头村村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掩护红七军伤病员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两次“围剿”的历史真相的主要讲述者,就是《让历史不再沉寂》的作者黄学员先生。
采风时间短暂,故当时对铁龙头村只有一个初步了解,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何会在大山深处这样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偏远小山村出现红七军足迹的这段红色历史的来龙去脉所知不深。我有幸先许多读者一步品读黄学员先生的纪实文学集《让历史不再沉寂》,从这本书中,我们一起追寻先辈足迹,感悟红军精神,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故事背景。
此书作者以“外婆的红色记忆”为引子,通过“外婆”回忆有关她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过的有关铁龙头村村民为了救护红七军伤病员而惨遭国民党军队两次“围剿”与铁龙头村村民两次反“围剿”的故事,牵引出一系列如:“血染梅花”“鱼水情深”“曲潭养伤”“归心似箭”“腥风血雨”“铁胆丹心”“一把战刀”等十几个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故事。
红七军是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而组成的革命军队,是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亦是在我党领导下的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的诞生不仅给全国红军增添了新的血液,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岭南大地上战斗规模较大的“梅花战役”就发生在广东乳源县梅花乡(现属乐昌市辖)。《让历史不再沉寂》的序言中介绍:1931年初,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率红七军主力,从广西北上转战粤湘边,向江西挺进与朱毛红军会师。红七军转战到粤北乳源梅花圩的2月2日,与粤湘边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血战,歼灭敌军1000多人,红七军也伤亡700余人。对此,原红七军参谋莫文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梅花血战,是我军北上以来最悲壮、最惊心动魄的一战。”血战梅花,是红七军北上转战千里的战斗历程,被永远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史册。当时,在烽烟滚滚的梅花战场上撤下来的400多名红七军伤病员去了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于是,“一场为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反"清剿"战斗在这里打响,一个当地百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红七军伤病员安全的可歌可泣的惨烈故事在这里发生,一场不亚于农民武装暴动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刀枪相见、生死对决的抗争在这里展开,一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史诗在这里谱写,一个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的英雄故事在这里演绎。”
粤北乳源大桥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38公里,是典型的高寒石灰岩贫困山区镇,其因大桥墟旁有西京古道的通济桥而得名“大桥”。铁龙头村是乳源县大桥镇东北角的一个小山村,它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四面环山、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小盆地里,周围峰峦叠翠、树木葱茏、风光秀丽、四季花果飘香。铁龙头村不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铁龙头村因村东南有一铁矿藏,传说是村子之铁骨龙脉,村居龙头而得名“铁龙头”。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让历史不再沉寂》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沉寂”,此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鱼水情深”一章节中的其中一段描写:“1931年2月初,曾在村前约200米远的四方坵稻田里,发现一名红军战士。这个人非常年轻,当时大概还不到20岁,他很可能是在半夜急行军中因伤重掉队,在经过虎头岩村的三岔路口时,没有往右到铁龙头村方向,而是往左走了3000米路到了园子背村。当时,北风呼啸、漫天大雪,这名红军伤员又冷又饿又累。当村民发现他时,只见他抱着一杆长枪,已无力地蜷缩在一个稻草堆旁,这里虽然离园子背上屋村很近,但由于村情复杂,无人敢收留他,只有一些好心的村民给他送去番薯之类的食物。由于伤势过重,他预感到自己很快就不行了,便几次叫村民用枪打死他。然而,又有谁敢无缘无故用枪去打死一个红军战士呢?就这样,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个年轻的红军战士悲壮地长眠在山村边的稻草堆旁。他牺牲后,几个本村村民和一个附近中洞村名叫余永远(花名叫巴头)的村民,一起将他就近安葬在一块地名叫茶籽坪口、即与四方坵稻田相隔一条小水沟(水沟上有一座小石桥)的荒地里。至今,许多村民仍清楚地记得这里曾安葬着一位红军战士。没有墓碑,人们更不知道他的名字,留下的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土包。真是: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棵松。”读到这里,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可以激荡生命、贯穿岁月奔流不息的滔滔长河呵!
铁龙头村,这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留下足迹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农历一九三一年春节,国民党军队对铁龙头村进行第一次"围剿",国民党派遣的63师125旅严应鱼团第2营及当地的地主武装近1000人,从上村洞、寨子头方向突然进犯铁龙头村。他们迅速包围了整个村子,占领了村东面制高点——上墩里新建的炮楼,在那里架起一门小钢炮,在村东南面出口处,即担水坑小桥边架起了一挺机关枪,其余的则分散在村周围,把村子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国民党军队就完成了对全村的包围。紧接着即开展了第一轮丧心病狂的进攻。硝烟弥漫着全村,震撼着山谷,更震碎了铁龙头村全体村民的心。”
面对国民党血腥残酷的“围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一场又一场的血战,铁龙头村村民并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所吓倒,他们反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强。灭绝人性的残酷毒杀更激起了全体村民起来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斗争的决心与信心。村民们带着国仇家恨的满腔怒火,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的坚贞,浴血奋战,舍生取义。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然而,我们依然忘不了这用血与火谱写的悲壮史诗……
韶关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铁龙头村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铁龙头村的红色历史,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不再沉寂》一书最大化地还原了80多年前发生在铁龙头村的战斗史。红七军应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铁龙头村村民面对敌人的不断袭击,不畏强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家园和祖国的刚毅勇敢,要传颂、更要传承。
拨开“铁龙头”的疑云障雾,“铁龙头”村这张红色名片已经越来越耀眼!
新闻推荐
黄圃镇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正式运营 为北部镇区首个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破碎能力约3吨/小时
本报讯(记者李丹丹)黄圃镇大件垃圾处理中心近日正式投入运营。记者从名城科技公司了解到,为切实解决黄圃镇大件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