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译者坪石往事 中国最早传播《资本论》课堂深藏韶关乐昌坪石

广州日报 2020-07-03 04:19

王亚南(资料照片)。刚刚落成的“亚南书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沈明礼、曾瑛、卢明轩

在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里,一位位风骨铮铮的良师带着一群群稚气未脱的学子,沿着南岭群山中蜿蜒曲折的西京古道、秦汉古径,艰难地翻山越岭、渡江登岸陆续来到了乐昌坪石等地。他们扛着沉重书籍的羸弱肩膀上,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命运,更托起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为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华南教育历史,广东省政府提出要“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一大批遗址被重新考证发现,大量的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被发掘出来。其中,乐昌坪石这处武水环绕、重山深锁的小镇中,一间间设立于古道荒野旁的课堂成为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资本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王亚南在此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无数有为青年的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10年完成《资本论》全译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乐昌坪石这处被重山深锁的小镇,为何能成为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皆因1940年郭大力、王亚南两位大师的出现。

当时,王亚南在杭州意外认识了当时同样流寓于此的郭大力。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最后决定一起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在反动派“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王亚南和郭大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历经艰辛,终于用长达10年时间完成全译工作。1938年出版的马克思伟大著作《资本论》三大卷中文全译本,成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重大里程碑之一。

1940年,这两位《资本论》翻译家长途跋涉,来到重山环绕的粤北山林教书。郭大力埋头苦干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第四部分《剩余价值史论》和《恩格斯传》,王亚南则在坪石武阳司建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播阵地。

王亚南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现实和历史问题,主讲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高等经济学三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后来在《中国经济原论·序言》中描述了这段生活:“在研究过程中,不时给予我以鼓舞,并使我的研究不得不继续努力下去的,是国立中山大学经济学系乃至全校有志于中国社会经济之科学研究的同仁与同学。”

课堂教学成《中国经济原论》基础

1940年至1944年间,王亚南在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执教。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陈其人便是王亚南的学生之一。时隔大半个世纪后,陈其人专门撰文回忆了王亚南先生在坪石鲜为人知的教学生活。

“王亚南先生给我们一年级学生讲的是政治经济学。最初听讲,只见他全神贯注,声音洪亮,那湖北口音,接近西南官话,特别富有表现力,使人难忘。例如,他分析封建社会经济时,指出其特征是:土地经济、庄园经济和自然经济,"园"和"然"都变成"软""济"拖得特别长……”

此外,王亚南还给高年级学生教授高等经济学。“起初,釆用他和郭大力先生合译的英国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读本,但学生反应平平。因此,他就另起炉灶,一面讲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一面分析它不适用于中国地主经济封建社会。对此学生反应十分热烈,连设在湖南省南部(靠近坪石)的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的学生也前来听讲。”备受学生喜爱的这门课程就成为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的基础。

《中国经济原论》序中再三强调,这是在中大课堂不断地被师生提问的结果,是任教期间发表的几篇重要经济学文章的移植和整合。

发掘保护大师旧居

近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广东省持续推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并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化利用探索实践,成效显著。

韶关市副市长李欣表示,从去年6月启动基地建设,到现在韶关先后发掘保护了王亚南旧居、许崇清校长旧居、三星坪码头、天文台旧址、朱家祠堂等历史遗址120多处,保护不可移动遗存36处,收集整理了大批史料,基本完成了定友图书馆、大村小舞台、纪念广场等项目建设。

新闻推荐

《中山市黄圃镇三星围填埋场整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信息公开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部令第4号,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等相关要求,通过公示征求该建设项目环境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