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村庄走出一代文史大家,任教中山大学十七载出版73本专著 陈安仁:金鸡岭下著作等身
站在坪石铁岭,当年中山大学文学院旧址,当年的这座西式洋楼如今已成残垣,光彩随风而逝。然而不敢相信的是,昔日在这栋楼里进出的,俱是影响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大家——历史哲学家朱谦之、新戏剧专家洪深、考据学家李笠,著名教授詹安泰、黄际遇、吴康、岑麒祥、黄学勤等人,以及本期的“莞籍坪石先生”陈安仁。
就是在这里,他们于战火中追求不断、育人不倦。讲台上、陋室中、油灯下,抗战岁月里,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本介绍陈安仁的书,书名就是《著作等身的陈安仁》。
“著作等身”是什么概念?记者仅在东莞市图书馆,找到陈安仁在民国时期的著作,便足有四十余本,可以列成长长书单。而根据记录,任教中山大学17年,其一共完成73本专著。如今的中山大学校史展览,关于全面抗战前后研究的部分著作一览表中,排在首位的,正是陈安仁在1938年出版的《战争与文化》。
烽火硝烟中,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但在坪石金鸡岭下,武水河畔,在昏暗的油灯下,先生们勤奋笔耕,挥就华彩篇章,令人心生感慨。
人物简介
陈安仁(1889-1964),字任甫,东莞(今深圳)观澜人。早年曾在广州两广师范、香港皇家书院读书,在九龙时参加香港同盟会。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加入革命军,任秘书。退伍后考入私立广东大学(广州法学院前身)法科,及省立高等师范本科,因学费不继仅数月即退学。1913年与梁毅夫办学于宝安新民学校,继而任香港《大光日报》、广州《民生日报》撰述,广州《觉魂日报》总编,《大光日报》编辑,东莞培正学校校长。
1918年,陈安仁到星洲任养正学校国文教员,兼南洋七州府教育总会议长。1921年6月到广州,与邓泽如等组织中央筹饷会,到南洋各地筹集军饷,1923年6月返粤。后赴东江行营任军用课事,又派为南洋群岛特派员。1927年冬,任南美洲秘鲁直属党部党务专员及《民醒日报》总编,其间于1923年11月应钟荣光聘请,任岭南大学秘书兼侨务出版事宜。1932年3月辞中央侨务职务,应聘至中山大学,任教17年有余。在中大期间,陈安仁出版73本著作,如《中西历史新研》《秦汉时代学者之人生哲学》《中国历史之转变与动向》《王阳明学术思想之研究》《中国近代史》等。
1乡间传奇
山沟走出兄弟名家
陈安仁的故乡,是昔日东莞、今朝深圳龙华观澜的樟坑径村。
从小,陈安仁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大,家里孩子众多,最小的弟弟陈安良比他小了整整19岁。一家人生活艰难,父亲陈圣达曾到村中基督教堂德国牧师家中当面包工人,母亲钟四娇则在山坡上开荒种植菠萝、沙梨和柿子补贴生活。家里人口太多,生活殊为不易,父亲几乎每年除夕都要躲在山里,年初一才敢回家,怕人来讨债。
樟坑径是一个三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山村,但目前所知,中国第一位留学瑞士的陈明秀就出生在樟坑径,其回国后在家乡传播基督教,并开办教会学校,很多当地本来读不起书的孩子,不仅有机会上学,甚至还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
陈安仁早年一直自学,而弟弟陈安良就幸运得多,上了教会小学,后来一路考至上海同德医学院。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运动”,沪上各校学生两千多人到上海租界散发传单、发表演说,英国巡捕房逮捕一百多名学生,拘押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内,被捕者中就有陈安良。
消息传到家里后,家人非常焦急并开始设法营救。作为同盟会元老,这时的陈安仁已经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亲赴上海,从英国人手中把弟弟营救出来,并转学至中山大学医学院学医。
1928年,陈安良作为第三届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后来成为中国最早具有执业资格的法医,也是中国第一本法医学著作的作者。1937年,陈安良考取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到德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卫生学、社会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47年,陈安良到美国纽约市纽约大学医学院卫生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安良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方便医院院长。
1953年,广州市创建卫生防疫站,陈安良任第一任站长,离开了医院一线工作。1960年,陈安良任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作为广州市科协主席和荣誉主席,陈安良可谓钟南山院士的“前任”,在其去世后,钟南山用“淡怀风清月朗,雅量海阔天空”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小小的山村樟坑径,虽然地处穷乡僻壤,却又似乎直通遥远的外部世界。这里走出的寒门学子兄弟陈安仁、陈安良,至今被后人敬仰。
2结茅立舍
彰显至高师德品行
在一篇中山大学毕业生回忆坪石岁月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白沙河畔的清晨,坪宜古道的夕阳,翠竹村头的夜月,塘口的泛舟,铁岭的眺远,三星坪的游泳,武阳司的山色,栗源堡的温泉,车田坝的松林,管埠的垂钓,清洞的狩猎……这都是两年前留忆在心头的快事。”
看起来很美好,但条件的确很艰苦。古庙授课,结茅立舍。
陈安仁在中山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任教时,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多门课程,如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三百年史、中国近世史、中国上中古文化史、中国法律史、中国近世法律史等,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文化史专题、史料整理法、史学方法实习、中亚文化探原等。陈安仁同时还兼授法学院课程,讲授《汉代交通西域对于文化经济之影响》等。
1943年11月,陈安仁在《我的教师生活》一文中,回忆了自己的育人感悟:“惟有一事敢竭诚敬告吾教育界同仁者,为人师真不容易,要有研精慎独之精神修养,要有垂世范俗之工作效能,否则不但不能为百代之师,且不足为一代之师也。所谓师者,不但指其有智识之谓,而且是指具有道德之人格之谓”。
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中道德培养忽略的问题,陈安仁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中山大学一度想聘其担任训导长,但被陈安仁婉拒,他认为“大学生要有自动自治自尊自重的精神,以检束自己的身心,能够有此认识,与实践的力量,则大学之道德训育,才可以达到目的”。
3实地研究
课题紧贴社会脉搏
在坪石,中山大学研究院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历史。从保存至今的文档来看,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考试的校内外委员,选择十分严谨,陈安仁曾任研究生指导老师。如1938年进入研究院就读的文科研究所3名毕业生之一区宗华,论文题目便是“中国税务司史研究”,即由陈安仁指导。
除大学校内教授,中山大学还邀请校外知名教授任考试委员会委员,比如闻一多、陈序经、陶孟和及李方挂等人。
指导研究生研究之外,坪石时期,中山大学老师的研究题目,也充分体现对社会的关切。《抗战与建国》《中华民族抗战史》就是陈安仁这一时期写出,此外包括文学院洪深撰写的《四年来之抗战戏剧》,文学院杨成撰写的《人类学及现代生活》《现代人种问题总检讨》等。
文学院指导学生组织建立学术研究团体,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去各地开展调查。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师生,曾多次前往粤北地区以及广西边区蒙山、修仁等地体验瑶族边民的生活,考察瑶族的生活、语言等民俗。
4激情演讲
烽烟时代深入思考
坪石岁月是艰苦的,也是激情美好的。
坚守于坪石,坚守于教育事业,是“坪石先生”们的高贵品质。“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朱谦之的这首诗,正是他们的生活真实写照。
中山大学文学院,最初设址乳源清洞乡,后迁至坪石铁岭。旧址建筑原系粤汉铁路局所建,尽属西式,分布得体。全院除一年级外共有154人,女生几占三分之一。记者翻看藏于广东省档案馆的1942年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职员名册,发现果真是“名家云集”。
文学院环境幽雅,松涛阵阵,春天山上开满杜鹃花。苦中有甜,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难忘的学习时光。从当时留存下来的文字记录来看,师生对于办学环境颇为乐观豁达,经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音乐会上,有京曲、粤乐、昆曲、歌咏等,“尤以洪深先生之笑话及京剧,黄友棣先生小提琴独奏,博得掌声不绝”。许幸之、马思聪等教授到师范学院任教后,以戏剧、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尤为活跃,校内校外常可看到他们的表演。
当年铁岭山上开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师生们不停传唱着芜军和黄友棣所创作的歌曲《杜鹃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畔……”
课堂教学外,陈安仁常利用群众性集会讲坛,通过激情演讲,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学术观点,也常常作专题学术讲演。在文学院纪念周上讲演《希腊文化盛时与中国同期文化之比较》《人类精神文化之动力》,在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学术演讲会上讲演《中国先哲之伦观思想》,应法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社会研究所的邀请,在其联合举办的学术讲座上讲演《汉代交通叫域对于文化经济之影响》……中山大学迁回广州后,陈安仁于1946年上半年在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学术演讲会上,讲演《秦汉时代学者的人生哲学》《中亚文化探原》,1948年5月11日为历史学会演讲《中国文化发展新路线》等,都是师生们美好且难忘的回忆。
5苦中有甜
坚守信念相信未来
记者在1941年出版的刊物《满地红》上,看到一篇陈安仁以“我的……”为题,特别写下的征文《我的孩子们》,可以一窥当时教师们艰苦的生活状况:“长子赴美得好友照拂,才有工读的机会,不然以二千美金之生活费,以一个穷苦之教书先生,何能及此?华侨不但热心救国,且亦乐以帮友,实在可感”。
陈安仁回忆道:“我20余年来是奔走各方的多,家庭聚住的时候少,对于子女教育,不能时在左右,尽训导之责,这是我认为一件憾事。七七抗战起后,全国人民大多数生活起了变动,我也受了生活的威胁;子女教养之费,真是目前严重的大问题”。
陈安仁感慨,在坪石时期,大学教育费有了贷金之制,救济许多失学的青年,真是世界各国所未有的盛事:“愿我的孩子们,不要只成为我家族的孩子们,而愿成为国家上民族上的孩子们。”
6笔耕不辍
研究涉猎广博领域
陈安仁在科学研究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如《中国文化演进史观序言》《汉书探讨举隅》《中国先哲对于人性问题之解释》《希腊文化盛时与中国同期文化之比较》《中国上古农业之史的探讨》《史学研究导言》《三国时代的法律》《从民族的观点探讨中国的文化》等。
只看这些著作的名称,就可以感受到涉及面非常广,研究领域广而深。陈安仁比较多的论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现代史学》,此外包括《国立中山大学日报》的专论栏目,如1933年2月8日发表《从民族的观点探讨中国文化》,1934年5月9日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抹煞论的怀疑》,1936年4月14日发表《中国对日抗战之经济问题》,4月18日发表《历史教学法的理论》,10月15日发表《中国战时之农业生产与分配问题》。
陈安仁是史学系出版专著最多的教授之一,离开中山大学时,其共出版73本著作,如《中西历史新研》《秦汉时代学者之人生哲学》《中国历史之转变与动向》《王阳明学术思想之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农业经济史》《人类历史发展之中心问题》等,用“著作等身”形容绝不夸张。
新闻推荐
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少辉:“我来自基层,所以我要到基层去”
赵少辉(右)与农户一同种辣椒赵少辉在基层开展扶贫培训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周聪开栏语“三支一扶”计划既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