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少辉:“我来自基层,所以我要到基层去”
赵少辉(右)与农户一同种辣椒
赵少辉在基层开展扶贫培训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周聪
开栏语
“三支一扶”计划既是一项人才工程,也是一项就业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三支一扶”计划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2006年以来,广东省共有近2万名高校毕业生怀揣理想与激情,扎根基层一线岗位。在基层工作的岁月中,他们发光发热,促进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逐渐成长为基层组织发展的生力军。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铸就无悔青春”系列报道,走进“三支一扶”优秀大学生的基层生活,听他们讲述那些年的基层奋斗故事。
“为什么要到基层?因为我来自于此,希望为家乡做点事。”34年前,赵少辉出生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曾经,他印象里的“家乡”意味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2008年,大学毕业的赵少辉通过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回到家乡,先后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镇、大布镇、大桥镇工作近10年。如今,赵少辉已成为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在他看来,虽然工作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一如既往地行走在基层一线。
A两次主动投身基层
作为土生土长的乳源瑶族人,赵少辉自小生活在离县城70多公里的小山村里。后来,受惠于党的好政策,整村搬迁到了县城周边,村民生活渐渐变好,赵少辉顺利考上了大学。
2008年5月,即将大学毕业的赵少辉决定回乡支援建设。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同年7月,他回到家乡必背镇政府工作,开启在基层奋斗的美好旅程。
奋斗在基层并非一帆风顺。当同学每个月领取到3000多元工资的时候,赵少辉的补贴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可是每天下乡,走村串户拜访村民,为他们排忧解难,却让赵少辉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渐渐地,他爱上了基层的工作,并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
2010年12月,赵少辉考上了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大布镇政府公务员,一待就是四年。2014年2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调入了县直机关部门。待遇提升了,工作环境改善了,可赵少辉却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
两年后,他又主动提出要回到工作的第一站必背镇。对于两次投身基层,赵少辉只是淡淡地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来自基层,所以我要到基层去。我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B科学制定帮扶措施
基层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何破解各类难题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大桥镇工作期间,赵少辉分管脱贫攻坚工作。赵少辉回忆道:“该镇是全县村(居)委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乡镇,贫困人口占了全县五分之一。”面对无相对贫困村、外力支援相对较弱,且贫困户分散在21个行政村180多个村小组,难以统筹大型产业项目。
当时的赵少辉,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积极加强扶贫政策的学习,对各项政策的实施对象、补助标准做到熟记于心,从严把好准入门槛,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他经常利用周末与同事走村串户,熟悉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结合贫困户实际,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经反复研究,赵少辉率先在全县探索蛋鸡“代养代销”模式,并取得了成功,60户参与项目的贫困户实现收益。
通过以点带面,赵少辉又统筹蛋鸡养殖(第二批次)、油茶种植、禾花鱼养殖等三个覆盖全镇305户有劳动力贫困户的“代种代养”项目,项目年限3-5年,实现长效稳定增收,“代种代养”模式也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2016年至2018年,大桥镇460户1278人实现了脱贫,共落实教育资助370人,发放补助227.63万元;完成危房改造任务227户,发放补助1028.8万元;社会保障实现100%全覆盖。
2019年2月,赵少辉被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
如今,怀着对瑶乡的热爱,赵少辉的“基层梦”仍在持续。他告诉记者:“看着乡亲日子越来越好,奔康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我就满足了。”
新闻推荐
聚焦“五动”抓好“五子”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乳源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综述
大桥镇精准扶贫蛋鸡养殖项目。钟华摄这是乳源县委、县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硕果,是全县党员干部用辛勤汗水、奉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