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卫体制改革 打造粤北医疗高地 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近年来,韶关市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等制度建设,打造与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相匹配的粤北医疗高地,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获评2019年“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和“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南雄、始兴、曲江3个县(市、区)成功申报为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群众看病不再难
立足现有医疗资源,韶关市通过异地新建、就地扩建、整合资源等方式,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按照“1331”战略部署建成8家三级医院,将形成以粤北人民医院1家省级高水平医院为龙头,市一医院、广东韶州人民医院、市中医院3家综合型三级医院为支撑,市妇幼保健院、粤北二院、粤北三院3家三级专科型医院为纽带,1家民营三甲医院——前海人寿医院为补充的粤北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集群,重点提升解决疑难重症复杂技术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市的目标。目前,粤北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工作扎实推进,韶州人民医院动工兴建,市一医院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粤北二院传染病大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市中医院十里亭分院完成立项、勘探设计招标和监理招标。
聚焦“强基层”,韶关市重点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其中,市铁路医院、市二医院加挂浈江区人民医院、武江区人民医院牌子,有效填补区级人民医院空白。同时,对22家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改造升级,将翁源县、乐昌市、南雄市各1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第二人民医院并已投入使用,完成14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提升工作,新建1035间规范化村卫生站,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一间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此外,补齐十里亭镇、乐园镇、西联镇、西河镇等4个市区乡镇卫生院的空白,建成碧桂园凤凰城、碧水花城、芙蓉新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车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新韶镇卫生院等2个项目,升级建成107家基层中医馆。
目前,韶关市各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全覆盖,实现了15分钟医疗圈,全市每千名常住人口匹配床位数达6.32张,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一。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便利性和可及性。
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费用增幅维持低水平
广东省卫生健康统计信息显示,2019年,韶关市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率为2.4%,居民医疗费用增幅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增长幅度排行倒数第五。人均住院费用为7742元,为全省最低。
据悉,韶关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取消药品加成及医用耗材的工作部署,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医用耗材加成,有效破除“以药补医”“以械补医”逐利机制。同时,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及医用耗材的合理收入,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予以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金额纳入医保报销。
为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韶关市出台了《韶关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韶关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细则(试行)》,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直选定了市铁路医院作为市级试点医院开展工作,7个县(市)和曲江区均已印发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各选择了1家县级公立医院作为试点开展改革。
不仅如此,韶关市加强公立医院放管服改革,对编制进行系统统筹,实现“单位编”向“系统编”转变;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实行党委(院级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医院章程规范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医院决策和名字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人员管理和人才培训。目前,62.96%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制定章程。
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群众家门口可享优质医疗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韶关市为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在广东省基卫系统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块,在全市57家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定点进村入户、健康体检、随访等形式履行签约服务。全市共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64个,累计签约130.06万人,签约率43.6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63万人,签约率达74.23%。
由于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移,群众享受到了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健康服务,减少了住院病人的外流。截至2019年4月底,韶关市共组建了医联体16个,其中医疗集团2个,医疗共同体10个,专科联盟3个,其他类型医联体1个。据悉,南雄市、曲江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迅速建立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共同参与的紧密型医共体。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韶关市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池”,推动基层医务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打造一支“流得动”“留得住”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通过对口支援、“滚雪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基层人才业务能力。共完成全科医生培训711人,乡村医生1600人次。
目前,全市全科医生848名,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从2016年底的1.6名上升到2.37名。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占全市门诊总人次的58.82%,县域内住院率达到78.6%,市域内住院率高达95.8%。
不断深化医保结算改革医保结算向村镇延伸
多年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大病保险100%覆盖参保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逐年提高到2019年的人均520元,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规定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保持在85%以上和75%左右,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60万元(含大额)和25万元,同步提高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降低大病起付线80%,提高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按每人每年20元纳入医保支付。实施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统一提高至85%。
韶关市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逐步扩大病种范围,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数超5200种。对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结算政策试点。在医保结算系统嵌入医疗救助功能,推行“一站式”结算,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居民大病保险与医疗机构无缝对接。充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时开发电脑版和手机APP医保报销系统,将医保即时结算终端服务延伸至村卫生站。群众足不出户在享受村医上门服务的同时,实现即时医保报销服务。
在此基础上,韶关市以集中采购为突破,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药品跨区域集团采购,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国家谈判药品“有得购”。依托广州、深圳平台开展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降低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韶关市在实施药品跨区域采购后,各医疗机构在省平台、广州GPO平台、深圳GPO平台三个采购平台均可采购到国家谈判药品,有效增强了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
不断强化行业综合监管提高卫健治理能力
韶关市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压减医疗卫生行政许可事项3项,压减医疗卫生行政处罚事项3项。通过充分授权,减少内部流转环节,特授权办证窗口组长29子项全部授权审批,12子项部分授权审批,在授权范围内,负责对项目批准文件、证书的印发,审批权限的下放,缩短了办证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部分事项做到了即到即办。严格控制办事时限,将80个子项许可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75%以上,达到了设立行政许可的预期效果。优化社会办医跨部门审批流程,在实施命名互认、实行属地备案、强化“两证合一”等方面提出10条优化措施。
为不断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韶关市出台《韶关市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建设完成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成立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同时,还深入开展以案促管工作,2019年来共查处案件591宗,案件数同比增长4.2%。
按照“建制度、摸底数、抓治理、防风险、提能力”的总体思路,韶关市成立韶关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宣传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尘毒危害重点治理。2019年,职业病危险申报企业数304家,新发职业病19例,同比下降13.6%,推动了职业健康工作良好开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88岁高龄的曾阿婆一纸诉状交到了乐昌市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其已故丈夫在某银行的一笔存款归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