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品质安置房 圆幸福安居梦 韶关新区芙蓉新城安置房建设纪实
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质,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让韶关新区形象更加亮丽的同时,在它们中间,4处外观造型幽雅简洁、配套设施完善的安置小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记者走进韶关新区芙蓉新城其中一个安置小区——芙蓉新村,只见连排的住宅布局合理,道路两侧粉色的芙蓉花娇艳欲滴,小区内还有卫生站、健身广场、文化服务中心……这里是芙蓉新城安置房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人为本民生工程暖民心
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韶关新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在芙蓉新城开发建设之初,韶关就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将保障群众利益放在城市扩容提质的首位,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城因人而建,为百姓所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韶关新区芙蓉新城建设涉及5个行政村、2500多户和7500多名村民的拆迁安置工作。为解决好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韶关市采取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方式,为老百姓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联排别墅式安置新村。
“当初,经全体村民同意,政府回购村集体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发展用地,用这部分资金建设安置房。安置区内的"三通一平"等工程费用则由市政府筹集资金解决。”芙蓉村党总支副书记蓝新旺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与城市其它建设用地实现了共赢,村民的财产权利得以充分尊重。
据了解,这种资金筹集方式既解决了村民建设新居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让政府在未增加财政压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安置房建设的主导权,对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和加快工程实施、保证工程质量等大有裨益,真正体现了以群众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和政府意志与村民意愿相统一的安置房建设理念。有“里”有“面”为居民幸福加码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芙蓉新城安置房项目以打造百姓满意的幸福家园为目标,不仅外形美观、富有岭南特色,“颜值”高,而且村内布局合理,功能配置齐全,“内涵”十分丰富。
“以前住的土房子前后屋紧挨着,屋子里完全不透光,下一场雨,房前屋后都是泥巴路。现在住进了这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小区环境优美,车辆出入通畅……”提起新村优点,村民何庆城有说不完的话。
他还带着记者走进了他家,在这栋4层楼的别墅式建筑中,不仅添置了崭新的沙发、桌椅等家具,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也一应俱全。何庆城感慨地对记者说,自己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转变,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与真情关怀。
区别于原有村民安置“上高楼”或宅基地自建的模式,芙蓉新城的安置房项目采取政府建设统一风格的联排别墅式住宅,尽可能满足和延续村民“上有天、下有地”的世代居住习惯,住宅小区全部按照国家二类居住小区的标准设计,农民不仅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空间,还可享受较高品质的小区配套设施。
安居乐业保障居民“好日子”
“安居”是“乐业”之本,芙蓉新城5个行政村的拆迁改造,为群众构筑了和谐温馨新家园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失地”农户的生计需要,将预留村经济发展用地的比例定为省规定的上限,采用“金包银”方式,在安置区外围和新城重要地段为农民留足经济发展用地,指导村集体科学开发和引进商业项目。
赤水村村委委员邹利明介绍,赤水作为新区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安置房项目,目前商业项目的开发日渐成熟。他说:“我们村有三个商业地块,目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几百万元的集体收入,是以前村集体出租鱼塘、山地收入的百倍。”村集体有收入、村民有分红,村民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安置房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村民自住与房屋出租两方面需求,村民可利用安置房良好的区位优势,兴办家庭式旅馆,有效保障村民生计。在赤水新村,记者走进了这样一户开办民宿的人家,村民苏章金将自家安置房中2层拿出来办民宿,共16间客房,每间都窗明几净、别致典雅。
“新村临近高铁站,当时我们搬出来时,没有了田地,村里面也大力支持我们利用安置房开办民宿,于是我就拿出了2层楼来做民宿,5年下来收益还不错,平均每年能为家里增加20万元的收入。”苏章金表示,安置新村建设这项“暖心工程”不但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为村民致富奔康铺就了坦途,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芙蓉新城被征地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或许就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献礼。
新闻推荐
图为晚会现场。本报讯前日,韶关市爱乐合唱艺术团成立大会暨文艺晚会在韶关学院音乐厅举行,市政协副主席兰茵,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