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时光
韶关地处粤北,浈江、武江、北江从城中贯穿而过,面对开阔的视野,遥望山水相连的美景,在市区,我更多的是在江边行走,让江水收留我漂泊的影像。
莽山以南是绵延起伏的山岭。岭间有一关隘,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唐代名相韶关人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驿道两旁的山岭,漫山遍野盛开梅花,故又称梅关古道。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武帝以黄金和丝织物,贸易明珠、璧、琉璃和奇石异珍,表明了海上丝绸之路已开通,并开始影响岭南的经济、文化。随着贸易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域外一些高僧浮海而来,先后在广州、韶关等地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寺院,佛教文化由此得以在岭南首先传播。现存的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等成为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明清“海上丝绸之路”鼎盛,西方近现代科技文化也因此传播,并整合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韶关有了海洋商业文化色彩。
韶关史称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南朝梁、陈两代,在今市境内设置两州(衡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南雄的“太平关”移到东河浈水边,并在北门外增设“旱关”,统称“三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得。
韶关东堤路邻近,有风采楼、曲江园、大成殿,有道教古观太傅庙、广式建筑群广富新街、濂溪书院、广州会馆旧址、基督教礼拜堂等,这里曾是华南历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古往今来,南北文化、物流交汇于此,沿浈江上游,北跨珠玑巷、梅关,入赣江、长江水系,再过京杭大运河,可交融中原文化等;沿浈江下游,南连北江、珠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可吸纳岭南百越、海洋文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了韶关的经济生活和文化风貌。古越人善水和使用舟楫,《越绝书》称其:“以船为车,经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海上丝路不仅带动了中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外来文化的入口。韶关开发早,对外交繁,与外来宗教碰撞,文化景观占用空间深广,影响也较大。禅宗最初由达摩带入,到六祖慧能逐渐消化成本土禅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奠定了自己的派系,南华寺成为了中国禅宗发祥地。
一沾上“古”,我就来了兴趣。到了韶关,主人邀请我去珠玑古巷寻根拜祖。
珠玑古巷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原名敬宗巷,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古巷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古巷基本保持着古驿道的原貌,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古巷中有一个高3.36米的元代实心石塔,立于古井之上,七层八角,是广东唯一有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此塔名叫“胡妃塔”,当初,胡妃被奸相贾似道所害,不得以逃出宫廷,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所救,遂下嫁于他,后被家仆告发,朝廷派兵围剿,胡妃为不殃及珠玑巷乡亲只得悲愤投井,后人就在井上建一石塔纪念她。
我撑着伞走在这幽深曲直的长巷中,脚下是那饱受了千年风霜的鹅卵石,一颗又一颗,颗颗鹅卵石之间便是那被雨水浸湿了的尘土,搅得道路泥泞,走在上面脚掌也烙得发痛,千年来的岁月沧桑似乎从脚下传递到心底,思绪不由自主地飞翔到遥远的唐宋。孤陋寡闻的我们,谁也想不出此巷曾经的繁华。
珠玑古巷曾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必经之地,土地肥沃,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此经过或停留。明朝黄公辅描述这里:“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过沙水珠玑村诗》)。而今,看那狭窄斑驳的巷道,那被岁月浸渍的祠堂老屋,还有那香火袅绕的祖宗牌位,我却只想逃离,逃离这远古的一切。这沉默的古巷记录千年来的风霜,包括此刻我这匆匆一窥的游客,然而,时间尽头总归是尘归尘土归土,古人的事由我们也许会嗟叹,但也只是几声叹息而已。
距珠玑古巷二十公里,便是梅关古道,古代岭南最出名的驿道,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它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这里作为“南北咽喉,京华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存世已两千多年。古道上整齐地铺着鹅卵石,道旁有很多梅树,我们到的时候,正是梅花怒放的季节,一路走来,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
这一天正好下着小雨,走在古道上,享受着清冷的滋味,梅关不知走过多少文人骚客、英雄豪杰乃至贩夫卒子,发生过多少瑰丽而沧桑的故事,但斗转星移,斯人已逝,唯有这梅树,这古道依然沉默屹立着,也许寂寞,却也“香如故”。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曾是岭南举子上京赶考的必经之地。重走当年举子所走的崎岖山路,想象着那些文弱书生在风雪中翻山越岭,“驿骑声喧惊客梦,书生步急碎霜天”,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而饱经风霜,追寻着一个非常渺茫的梦想。十年寒窗苦,不只是寂寞苦读,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上京赶考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多少举子或因行程凶险,或因贫病交加,死在上京的路上,“壮志未酬身先死”,怎不使人泪沾襟。
梅岭,还与元帅有关,这便是陈毅。梅岭三年,是陈毅最艰苦卓绝的三年,《梅岭三章》便是他被困梅山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诗中那种超越生死,舍身取义的豪迈气魄让我为之肃然起敬。
登上梅岭,一脚踏两省,看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云烟弥漫,千年的风云,宛若凝聚于此,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在韶关的江边,我想起了慧能大师。慧能与孔子、老子一起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哲理和智慧仍为今人敬仰。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是惠能大师的偈语。他的后半生是在广东岭南度过的.韶关在常人看来应是闹市之地,但我却从中悟到了慧能大师的禅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气象局了解到,昨日受冷空气补充影响,韶关市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并伴有小雨,阴雨寒冷天气维持。为缓解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