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生底线 创造更美生活 韶关市底线民生保障工作现状调查
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是韶关市2019年十项民生实事之一,其中,养老保障、低保和孤残工作是重点内容。目前,韶关市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对此,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受欢迎
养老保障是底线民生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解韶关市养老机构建设情况,记者日前分别走访了韶关市一间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
“感谢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在这里住得很舒服。”在乐昌市梅花镇敬老院,98岁的徐老伯表示,他和另外一名老人共同居住在近20平方米的套间里,里面电视、风扇、沙发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该院工作人员表示,该院居住着多名90岁以上的老人,食堂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建设,并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了有效保障。
泽德流花养老院位于市区原流花宾馆,地处繁华路段,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312张床位。该院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升级配套工程建设,院内设有套间、单人间、双人间供选择,致力于打造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记者在该院的样板间看到,房间装修舒适、温馨,犹如置身高档宾馆房间。据了解,该院近80%的床位已经被预订。
现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不高和管理相对滞后
今年以来,韶关市养老保障、低保和孤残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但不可否认,韶关市底线民生保障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问题亟待改进。共性问题是“缺钱”和“缺人”,导致相关工作开展遇到“瓶颈”,制约着底线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科科长徐湘田对记者表示,韶关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不高和管理相对滞后。目前已建成农村居家养老“幸福计划”项目92个,但是相对韶关市1200多个村(居)委的数量,覆盖率明显偏低,仅依靠市一级统筹建设无法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同时,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绝大部分没有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日常运营经费短缺,提供的服务大多偏向休闲娱乐,没有发挥出其深层作用。“各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设施升级改造需要钱,对养老机构的资助补贴同样需要钱。”徐湘田说,韶关市财政支付压力大,资金的缺口是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韶关市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工资偏低,普遍工资只有2000多元,招不够人或招不到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服务人才。”徐湘田表示,韶关市民办养老机构目前还处在起点低、发展缓慢的阶段,存在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资金短缺、服务人员短期等突出问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提供的服务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照料,缺乏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进阶化、人性化服务。导致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造成机构入住率偏低,整体行业发展缓慢。
徐湘田说,按照国家护理员与护理对象比例要求,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由于难以招到人,很多养老机构还达不到相关要求。民办养老机构如果要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制约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不起来,又招不到高素质人才,似乎陷入“死循环”。
记者了解到,虽然韶关市制定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多部门沟通协调才能解决。如泽德流花养老院(原西河流花宾馆)医养结合养老项目正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CJ450-2018),计划实施三幢老建筑的改建装修、扩建公共餐厅和医疗康复室建设等工程,并定于今年3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但由于原建筑容积率比较低,相关报建手续迟迟办不下来,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开工建设和如期完工。
韶关市残疾人补助资金发放同样面临“缺钱”的问题。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朱忠亮表示,随着残疾人数量的增加、残疾人补助范围的扩大,韶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无法满足预算安排。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残疾人补助资金由省按照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县(市、区)核拨50%、60%、70%外,剩余资金由各地市财政和县(市、区)财政对半核拨资金(按照财政资金预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各出1/3完成)。但今年除去省级支付部分外,市级和县级各要支付3974.7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应出1324.9万元,却只能出600万元。
朱忠亮表示,今年起广东省提高了残疾人补贴标准和扩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同时,扶贫领域面向低保、特困人群的范围也在扩大,韶关市预计明年特定人群将增加到6.8万人,预计支付资金将达到1.7亿元,面临的资金缺口将更大。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孙占舵表示,韶关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较为突出。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及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源分散,一些相关数据与扶贫、人社、医保等部门还未完全达到资源共享,加上基层社会救助力量有限,与精准救助要求不适应,各部门救助政策之间的联动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
此外,部分县(市、区)民政局编制核定人员与承担的工作量不成匹配,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各项工作比较被动。
建议:加大扶助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为解决制约韶关市底线民生保障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朱忠亮建议,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底线民生保障事业资金支持力度,并对原有的资金分配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合理、科学。
针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徐湘田建议,韶关市应继续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省、市投入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和乡贤捐助,选择在留守老人多、照料需求大、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居,增加建设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不断扩大“幸福计划”项目覆盖面。通过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及托养等多元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积累推广先进成熟的运营模式,真正让广大农村长者,特别是留守、高龄和困难老人获得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徐湘田建议,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针对韶关市原有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资助申领条件过高、补助过低等问题,争取今年内完成修订现有的《韶关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将新增床位补贴、护理补贴、加装电梯补贴和等级评定补贴四项资助补贴落到实处。同时,持续加大对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资助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针对韶关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孙占舵建议,应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进一步讨论研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管理工作各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适时成立成员单位联合工作组,掌握基层政策执行情况和工作运作情况,解决基层遇到的问题。
朱忠亮建议,应整合医疗救助系统、保险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对困难群众实施精准救助。将低收入认定、特困人员供养审批与管理、资助参保参合、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纳入系统管理,使救助部门能够全面掌握救助信息,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信息化经办能力。
对于民政部门基础队伍薄弱问题,孙占舵建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工作力量、经费保障、服务能力等问题。坚持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动员引导支持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情况评估、政策宣传、绩效评价和低保核查等事务性工作,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认真落实低保政策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标准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韶关市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最低月标准提标任务。从2019年1月起,全力落实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503元、228元提高到554元、25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且不低于当地现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定。城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人均最低月标准分别由1021元、704元提高到1124元、775元;全市建档立卡符合条件贫困户19998户、37506人,100%纳入低保与特困供养范围。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工作的监督指导,大力保障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及时、足额发放到位,1—9月全市累计支出低保金14328.8万元,惠及低保对象24126户、46131人。
目前,全市共有孤儿365名(其中集中供养孤儿90名,社会散居孤儿275名),已按照集中供养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685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1025元全部分类落实保障。2019年,韶关市及时将省、市两级补贴资金下达各县(市、区),并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57.5元、210元提高到165元、220元。
以“幸福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进一步均衡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2019年韶关市共安排700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300万元、市级福彩公益金400万元,新建18个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示范点项目。目前,曲江区樟市镇五星村委居家养老服务站等5个项目已验收,乐昌市茅坪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和乐昌市仁里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个项目已完工,其余项目正在按计划建设中。
扶持和激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韶关市有17家民办养老机构,其中浈江区10家、武江区1家、曲江区2家,翁源县4家。根据国家、省发展养老服务发展意见,2016年,韶关市制定了《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从用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2019年,对《韶关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进行修订,拟将资助内容由原来的两项增加到四项,同时,对每个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作出适当的调整,目前,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后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实绩,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韶关市底线民生保障事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面对困难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应正视存在的“短板”,努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守住民生底线,创造更美生活。
新闻推荐
扶残助残暖人心 政策助力促成效 《韶关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办法》政策解读
新修订的《韶关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办法》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韶关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办法》的实施,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