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语言的角度看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其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魏斯格贝尔提出的“语言中间世界”都强调语言对于思维的深刻影响,同时强调了语言、民族之间的差异,即语言不同,思维也就不同,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家庭关系中称谓方式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差异
在一个中国家庭里,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进入一个等级分明的亲属关系中,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姑母、舅母、婶母、姨母、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堂兄弟姐妹等亲戚。这些名目非西方人所能确记。这些亲属关系不仅比西方的关系名义明确、区分精细,而且还附有按其地位而定的不容争辩的权利和义务。相当多的中国青年男女选择配偶,不是将其作为生活伴侣、出于爱的目的,而是考虑门当户对,女子婚后不仅是拥有自己的家庭,还加入丈夫的家庭中,担负起维持家庭的责任,把结婚生活置于家庭生活之下。不论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美化甚至提倡这种文化。而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西方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不同语言形态反映的思维文化差异
英语句法结构完备,体现英语族人解析式的抽象思维,具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有专家认为,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形态就是丰满的形态外露,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制约,语词“组合具象性”,因而汉语的句子唯有从整体表达功能入手才能把握。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有错位现象,汉语的时间顺序都是从大到小,即先说年、再说月,最后才说日、时等,地点上遵循国、省、市、县、乡、村等顺序,而英语则完全相反,同样两个并列成分出现在句中,英语常尊重事务发展的逻辑顺序,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中国人则相反,汉语的语序是逻辑事理的顺序,这种语序的选择,可能与汉文化“尊天理、重长幼”的文化心态有关;英语的语序可能与他们的文化“尊后天地位、重主仆关系”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这也可说明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而英语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这种主谓句型实际是一种二分的世界观,通过层层的分析和剥离,将事物化成越来越小的颗粒,上面讲到的英语词语的排列顺序便是西方分析行思维的具体表现,语言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不同。此外,英语中被动句使用较为广泛,而汉语中主动语态的句子使用频繁。
不同的文字结构表现思维的差异性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一直存在。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音素文字,除了象声词以外,字形不表示意思,由于声音不同于图像又不能够形象化,其词义本身与字形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套抽象的概念,产生联想组成画面,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西方人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人类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思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同时也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使交流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差异需要认识和超越。实际上,当我们不断地记录、描述差异,用放大镜来观察和认识差异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超越差异。这种超越,完全可以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转为有意识、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
新闻推荐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专题宣讲报告会在韶召开 为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理论支撑
本报讯昨日,韶关市学习贯彻《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专题宣讲报告会在韶能大厦举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