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同堂的家国情
长沙,广州,汕头,韶关——1964年至2019年,一个辗转分离多地的小家庭,孕育成长为“四代同堂”之家。从“小家”到“大家”,它生于营房,在祖国的建设中,历经艰辛、为国效力;家人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勤劳致富。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55岁的李红翼,感怀于生在这个家庭的“小幸福”与“大担当”。
1964年1月21日,李红翼的父亲李文祥与母亲陈秀珍在湖南长沙雷达团结婚。因父亲不满足带家属的条件,让母亲先回河南老家,暂时两地分居。两年后,父亲调任到广州军区空军机动雷达营,不久又调到汕头执行战备任务,由于是新成立的机动部队,没有自己固定的营房和阵地,家属借住长沙市黑石铺兄弟部队的家属宿舍。在蔬菜与副食品都难以自足的岁月,生活非常艰难。
1970年,李文祥随军营调到粤北韶关,家属也随部队到韶关安置在机械厂,李红翼三姐弟在十几平方米的单人宿舍度过童年。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执行任务,母亲先后在机械厂开吊车、做仓库保管员,时常要上夜班,年幼的李红翼协助母亲做饭、种菜、养鸡、砍柴、打煤球。虽然房屋逼仄漏雨、鼠虫猖獗,一家人也总算有了固定的落脚点。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勤俭持家,忠厚实干,单位仓库上百种不同规格的钢材,她摆放得整齐有序,每种钢材的吊卡标识清晰,账目从无差错;丈夫孩子的衣物,她缝缝补补,长的改成短的,宽的改成窄的。父亲尽忠履职,1978年转业分配到韶关市供销社下属单位,先后任公司副书记、书记,服装厂厂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节假日期间极少休息,但仍发扬在部队的光荣传统,克服一切困难,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父母的栽培下,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红翼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到服装厂做杂工、炊事员、商店营业员等,不挑不拣,只要有事做,都高高兴兴地去干。3年后,她考入工商银行做营业员,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感受到经商大有作为,不仅可以为家庭奔小康奠定基础,还可以为国家“四个现代化”作贡献,1999年,她辞职下海,贷款成立了一家电器有限公司,聘请了一批下岗员工。随着她不辞辛劳跑遍粤北各县区,开拓业务,诚实守信,生意也越做越兴旺。
在生活逐渐奔小康的同时,李红翼姐弟也各自成家立业,培育了优秀的青年一代。近几年,父母亲和三姐弟各自的小家庭一起搬进了三栋毗邻而居的别墅,四代人朝夕相见,闲时散步健身,种花斗鸟。李红翼的儿子李烈,也在爷爷的教诲和鞭策下,完成研究生学业,并投身韶关的法律事业。
2017年,李文祥过世,但他留下的家庭回忆录,仍激励着后辈们学习实践,担当有为。正如他曾写下“我在军队干了28年,转入地方12年又从头学起,任务又重又艰巨,没有多少时间顾家。我们家庭能这样和睦兴旺,是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我说这就是我为国你为家,有国才有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30日,在韶关市举办的2019年迎国庆·莲花大道自行车骑行活动中,出现暖心一幕。参加活动的市委书记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