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大数据融湾”迈出实质步伐华韶数据谷正式动工,5年投资65亿,打造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

南方都市报 2019-09-24 06:15

[摘要]华韶数据谷正式动工,5年投资65亿,打造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

融入大湾区,借着大湾区建设的“春风”实现自身的发展,让大湾区周边的城市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韶关“融湾”的重要项目,5年内投资65亿元的韶关市华韶数据谷9月23日正式动工。该数据谷将打造“数字中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5亿,为韶关融入“大湾区”提供巨大牵引力。这也将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产业上“融湾”的一次重要尝试。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5亿

7月26日至27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全会提出,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依托,推动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

事实上,面对大湾区带来的巨大市场和机遇,各市均在思考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对接湾区市场需求,深度参与湾区分工体系。8月以来,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市纷纷召开市委全会,部署下一步如何融入大湾区。

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城市,韶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的约束,大量的产业门类无法落地发展。韶关的产业发展,势必选择与其在“一核一带一区”中的定位相符合的绿色产业。

韶关选择融入大湾区、服务大湾区的抓手之一,便是大数据产业。9月23日,5年内完成65亿元投资的华韶数据谷正式动工。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省工信厅副巡视员神志雄等出席动工仪式。韶关的大数据产业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项目负责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云计算专委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透露,该项目将以5万个机柜为基点,努力构建国内一流智慧数据谷,打造“数字中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

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5亿,每年产出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00件左右。将打造成“数字中国”创新引领与应用示范区和国家级大数据中心。

据了解,华韶数据谷包含数据智能信息港、产业孵化加速基地和服务配套等三大功能区,旨在打造大数据产业生态闭环。项目一期位于莞韶城,将配备机柜10000台,打造数据谷核心功能区。

“韶关有建设大数据产业的天然优势”

早在今年初的省政协会议上,作为省政协委员的赵淦森就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动韶关打造华南大数据枢纽、引导数据中心集聚发展的提案》。建议在韶关打造华南大数据枢纽、引导数据中心集聚发展。

提案受到了韶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5月23日,在广州举行的韶关招商推介会上,韶关市政府与合作团队就大数据智能产业创新谷项目正式签约。从签约到9月23日动工建设,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

数据中心为何“相中”了韶关?赵淦森23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在区位、安全、气候、交通、网络、电力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华南地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的首选之地。

在地理方面,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远离海边和喧嚣繁华地区,地质条件相对安全,处于非地震带,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不受海风腐蚀,无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气候方面,韶关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74.95%,空气质量优良,年平均气温在18.8°C―21.6°C,是全省最低,适宜的气温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能够帮助数据机房实现降温,大大降低能耗。

另外,韶关地处国家光纤一级网络节点。2017年韶关市网络出口量已超800G,另有大量带宽和光纤资源富裕,可以满足省区域云平台及数据中心的基本需要。

电力方面,数据中心电力密度高负荷(约1.5kW/m2),对电源的负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极高。韶关是广东省电力能源主要基地之一,境内发电装机容量603.27万千瓦,地区上网装机容量达到793.27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底,韶关上网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韶关市2017年电量富余46.6亿千瓦时。

“从地理位置来看,韶关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近圈层,46分钟高铁能到广州,已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赵淦森说。

根据规划,韶关计划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努力将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成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约500亿元。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新闻推荐

韶关市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 为祖国送上生日祝福

活动现场。伴随着童声《国旗国旗多美丽》的唱响,活动正式开始。钟政宽摄昨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学艺术界联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