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这座百年围楼曾是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及秘密电台联络点始兴红围:红色堡垒诉说峥嵘岁月
始兴红围举办“寻找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资料图片)
韶关·始兴红围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张文通讯员吴婷邓斌
1938年广州沦陷后,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其后近四年里,从南雄瑶坑,到始兴红围,再到城区五里亭,广东省委数易其址,但始终不改初心,坚持对敌斗争,立下不朽功绩。
七十余年硝烟散尽,省委机关几经周转早已迁回省会广州,作为红色“祖屋”“祖址”的瑶坑、红围、五里亭三处省委机关旧址也得以修复和保护。一度被日寇大火焚烧几成废墟的始兴红围,如今依旧岿然而立,无声言说着当年的壮烈和惊心动魄……
记者日前在韶关始兴采访获悉,红围所在的始兴县沈所镇依托红围等2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结合全域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核心区,推动红色小镇建设,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红色记忆
口述
“红色堡垒”指挥抗战“红色电波”化解险情
走近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远远就看见一栋淡红色的方正厚实围楼巍然屹立。穿过大门进入围楼内,只见一排排不足半人高、鹅卵石砌成的残损石墙。围楼没有顶,四面墙壁围合,其上分布着窗户和瞭望口,附墙而生的植物茂盛生长。
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告诉记者,红围原叫“奠安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以前共有五层,房屋96间。整座围楼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围”。
这栋围楼被称为“红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1940年春至1941年春,这里曾作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在指挥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和重要的“红色指挥所”。
单小红介绍,抗战时期广东省委迁往韶关后,因国民党掀起反共浪潮,韶关特务活动猖獗,广东省委为安全起见于1939年搬到南雄瑶坑办公,又于1940年春夏迁往始兴。“当时红围的一到三层都有当地老百姓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第四、五层楼房里。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
1940年底,广东省委在红围召开会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指示,宣布张文彬调任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撤销,分设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均属中共南方工委,由李大林任中共粤北省委书记。
“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迁往韶关,电台仍留在红围执行任务。因为红围安全措施做得好,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接收、发送电报100多份,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委组织的联系,及时传达了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单小红说,当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部长郭潜被捕叛变,粤北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特务先后逮捕了李大林等人。
当时的电台负责人黎柏松闻讯后,连夜回到红围,通过电台紧急向党中央、南方局报告有关情况,周恩来作出“停止活动,分散人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粤北省委按指示用各种方法通知有关党员分别疏散,险情才没有进一步扩大。
1945年2月,始兴沦陷,日军两次侵入沈北村,地下党员领导和进步村民组织沈北村抗日自卫队奋力抵抗。日军攻占沈北村后,纵火焚烧红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围楼结构受损严重,之后红围破败,只剩四面墙壁顽强挺立着。
红色基因
传承
以红围为中心打造红色文化核心区
对于红围这座革命岁月的“红色堡垒”,始兴县一直注重保护,并将之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2008年底,为发展红色旅游,当地计划筹建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受到省市有关部门重视。
2009年,广东省委作出修复保护和利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的决定。2010年,红围、五里亭、瑶坑三处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保护工程完成,正式对外开放。三处旧址还先后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始兴县对红围进行布展提升,并将之作为当地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进行重点打造,对原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八一战役旧址进行修复,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区、红色故事演示平台、红色课堂、红色电台等,并举办“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围楼文化旅游节,全方位展现以红围为中心的当地抗战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让“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沈所镇党委宣传委员郭伟玲告诉记者,今年沈所镇开展了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初步规划和申报工作,将以红围为中心,对周边红色革命遗址群进行修缮和布展提升,以红围等红色景点为抓手,辐射带动辖区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打造红色文化核心区、乡村旅游体验区、民宿休闲度假区等八大功能区。
郭伟玲说,近年来沈所镇红围等红色旅游景点参观人数不断攀升,2018年突破10万人次。随着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红围吸引了越来越多前来参观、瞻仰及开展党日活动的个人或团体。为此,当地还培养了一批红色讲解员,并设立宣誓墙等。
红乡新貌
变迁
“围楼认养计划”激发乡村活力
始兴被誉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据统计,当地现存较完好的围楼有249座,包括清代围楼91座、民国时期围楼158座,其中红围是最具红色印记的围楼。
由于各种原因,始兴部分围楼保存状况并不理想。2012年,始兴县出台围楼“认养”政策,2016年正式发布围楼“保护(认养)工作方案”,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围楼保护开发。记者在始兴采访获悉,部分围楼在被“认养”后得以修复修缮,百年老屋重焕生机。
其中,廖屋围楼的“认养者”尹福龙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深圳工作20多年的他,自2012年开始先后“认养”了三座围楼,并结合始兴当地温泉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历时三年将廖屋围楼打造成民宿。
围楼通了水电、改造了卫生间,还添了无线网络,房间变成客房,又建起风格相近的小楼作为会客厅和餐厅,周边砌起石墙,围成小院……围楼由此获得“新生”。通过“互联网+”宣传,尹福龙的围楼民宿生意火爆,周末节假日甚至“一房难求”。
“为了保护这个老建筑,几乎保留了它的原貌,包括窗户等结构都没有破坏。”尹福龙说,在围楼修复开发的过程中,他特意增加了当地客家文化元素的物件,“使客家文化,包括客家围楼得以保护和重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在始兴县交通运输管理局了解到,该县将在9月30日前完成县道344线沈所到花山路段路域环境提升工程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