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助力城市转型 构建活力共融国民教育体系
办有温度的教育,力促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09年,东莞推出积分入学政策。
至今年,积分入学走过10个年头。10年,积分入学学位从最初的2万个,增至2019年的17万余个,此举旨在努力满足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营造和谐、公平的教育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积分入学为“窗口”,深入剖析东莞教育,围绕东莞教育“十三五”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公平,近年来东莞教育人坚守初心,不断探索,从顶层设计上着手,针对教育痛点和难点,攻坚克难。
一手抓教育扩容提质,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另一手顾民生兜底,不断增加积分入学学位、降低入学门槛,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力促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构建活力共融国民教育体系。
撰文:黄婷摄影:孙俊杰
顶层设计机制先行
服务城市空间扩容,科学布局教育资源配套
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力出口贸易的发展,毗邻港澳区位优势,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被外界誉为“世界工厂”。人口流入,社会进步,对以教育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出新要求。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716所,其中民办1217所;全市有各类在校生约157万人,其中非户籍学生约118万人;相比2017年,2018年全市学生总数增加约7万人,非户籍学生增加3万多人。
如何兼顾资源公平,让劳动者、奋斗者增加对城市的认同,这考验东莞教育人的智慧,也考验城市施政者的魄力、底气。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东莞教育如何交上“公平而有质量”的答卷,离不开长远布局和科学规划。
从源头上破解难题,东莞从顶层设计上做文章,机制先行,多部门联动促进教育扩容提质。2018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施意见》及《东莞市园区、镇(街)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指导意见》。
几份文件直指问题核心。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落到实处,建校用地、布局规划如何保障?从保教育用地到建设审批到资金保障,问题如何个个击破?
“各园区、镇街按照规划加快新建扩建学校的同时,还要采用创新的方式加速扩充公办学位。”在东莞市2019年1月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就学位扩容提质提出指导意见,建议通过公办学校现有空置用房改造、调整学校布局、修缮联合办学后闲置校舍、收购有意向退出办学的民办学校、向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幼儿园购买学位,或在民办学校、幼儿园设立公办班等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学位供给,保障适龄儿童入读需求。
在实施环节,东莞市教育局作为牵头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作为,扎实做好教育扩容提质各项工作的协调、督导、检查、推动工作。
一方面,依托市土地审批委员会,参与审核保障教育用地、落实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协助加快建设进度;另一方面,指导各园区、镇(街)编制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2年),对全市学位缺口进行调查摸底,并探索建立园区、镇(街)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校建设、提前1年落实学位供给的“531”学位动态供需协调机制。
市教育局联合专业的大数据研究机构,根据各镇街、园区的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等实际况,用数学模型对未来的学位需求进行预测,更加科学、优化和细化地规划全市教育资源建设。
应对未来城市发展需求,东莞开始高瞻远瞩统筹学位需求。在人口发展规划中将教育资源配套作为重中之重。
扩容提质保障学位
营造人人“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生态
站在全市高度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协调部门合作,推动教育扩容提质,无疑为东莞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营造人人“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生态打下强心剂,也为城市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扩容是增加学位供给,提质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东莞用行动证明了其完善教育配套,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诚意。
为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东莞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3年至2018年6年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700多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约20%,连续多年位居各项支出第一。
大手笔投入,也带来扎扎实实的教育成效。2018年,全市推进49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完成8个项目,规划建设未来学校3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53所,增加在校生6.92万人。
具体从各区、街(镇)来看,去年9月东莞5所新公办学校启用,提供了学位数约7000个。其中小学方面,东城第八小学分校校区提供学位1350个,宏图小学(阳光九小)将提供小学学位1600个,松山湖第一小学提供小学学位2200个,虎门梅沙小学则提供1400个学位;幼儿园方面,东莞市实验幼儿园雅园新村园区提供学位360个。
这个暑假,东莞又陆续传出一批新改扩建中小学的好消息,涉及多镇街、28所学校,新增超2万个学位。未来包括麻涌、道滘、洪梅等多镇,都将新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东莞第一所未来学校则选址松山湖,办学层次为公办完全中学,办学规模为寄宿制72班。
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85所,完成13所。新提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办和补贴学位16万个,加快筹建3所高标准未来学校,组建教育集团15个。而这一数字新目标,被写入了201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完善帮扶力促公平
办有温度的教育,力促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作为民生热点,牵动千千万万家长的心,学位的提质扩容意在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教育公平,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进而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此,东莞不断推出创新教育治理方式,提高城市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2009年,随着《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及《东莞市新莞人子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方案》(试行)的正式出台,东莞在推出积分入学政策。
至今年,东莞积分入学已经走过10个年头。积分入学也成为东莞保证公平入学机制的生动缩影。
10年里,政策从遇冷到火爆,提供给随迁子女的入学学位从2009年约2万个,增至2019年17万个,期间积分入学申请条件不断放宽,申请门槛逐步降低。与此同时,积分入学的形式不断创新,2016年推出了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政策尝试,通过与优质民办学校合作,购买一定数量学位来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17年,东莞再次创新思路,实施民办学位补贴政策,给予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一定金额的学位补贴,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的受惠面,逐步提升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积分入学制度,强化了政府职责,规范了随迁子女在东莞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对留住人才,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打通随迁子女升学通道,结合国家、省政策,东莞还积极推进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等举措,营造和谐、公平的教育氛围。
教育的温度体现在公平,更体现在对不同群体的关爱。东莞积极完善帮困助学体系,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减免,实现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接受免费高中教育,同时保障残障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为户籍残障学生提供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形成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东莞大力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学业辅导、生活辅导等特殊教育支持,最大限度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数据显示,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33间资源教室,其中石排镇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资源教室全覆盖,今年东莞将再建16间资源教室,到2020年,资源教室将有66间。在此基础上,实施开展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摸查核实,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
完善教育帮扶体和助学系,实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体现了城市的大爱,亦体现东莞教育人的初心。2018年,东莞共向9.15万人次学生发放助学金、生活费补助以及减免学费1.16亿元,共选派45名教师到西藏、新疆、韶关驻点支教,48所中小学与西藏、四川、韶关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定向招收1480名云南昭通、红河学生到东莞市中职学校就读。
办有温度的教育,最大限度满足随迁子女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贫困特殊学生成长给予全方位的关注服务,力促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东莞教育任重而道远。
■观点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
大胆探索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新莞人
“一座城市的发展,会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人才。为此,我们会在增加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上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做出更多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如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还可通过改建、政府特许等方式建设学校,只要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满足办学条件和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都加以支持。”
“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如果已经存在的门槛跨不过去,或者以此作为不去解决、想办法的理由,那么无法称之为改革。”
■数读
东莞积分入学10年
2009年,全市提供积分入学学位约2万个2017年共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提供积分入学学位79354个(含优惠政策),比上年增长126.27%
2018年全市共新招收15.58万名非户籍学生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比上年增加129.1%,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含民办学位补贴)就读比例达40.8%
2019年新提供积分入学和优惠政策学位170724个(含公办学位、购买民办学位和民办学位补贴),比去年增长12.6%
2017—2019年全市共向随迁子女提供民办补贴学位31.8万个,共投入财政经费7.18亿元,确保2017、2018、2019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和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财政补贴的学生人数占比分别达到28%、40%、50%
新闻推荐
韶关首批6个风采长者饭堂试运营 为居家老人提供 用餐配餐服务
南方日报讯(记者/潘俊宇唐音见习记者/范永敬通讯员/沈明礼蔡仁银)笔者从韶关市民政部门获悉,为提升韶关市社区居家老年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