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近视预警方法 给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韶关日报 2019-08-01 09:15

图1儿童裸眼视力相同而屈光度不同图2屈光度检查可以预警近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的视力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家长特别希望能发现孩子“近视苗头”。传统做法是,当发现孩子出现视物喜近、头位异常(偏斜)、看电视眯眼时,就怀疑孩子近视了,才带孩子来医院检查,重要吗?当然重要,但足够吗?其实很多孩子来医院检查的时候近视已经发生了,甚至是高度近视,临床上偶尔可以看到首次验光就-6.00D的孩子。

给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目前最好的近视预警方法。每个孩子3岁开始就可以到正规医疗机构为孩子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

什么是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就是连续跟踪、检查儿童眼球和身体的发育情况,与同年龄儿童正常值对比,当相关的检查指标异常,向近视化发展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以引起家长重视并采取措施,避免或延后近视的发生;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则采取措施监护近视发展,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有没这样的感觉,我家孩子的视力很好呀,前年、去年幼儿园视力检查都是1.0,怎么现在就近视了?难道幼儿园体检人员搞错了?难道是医院检查结果搞错?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幼儿园检查人员、医院医生都没错。确实是这样的,近视总是这样“突然”出现。因为幼儿园视力体检的指标少了,单纯只看一个视力指标,遗漏了很多信息,是不能“预警”近视的发生及发展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图表(详见图1):

1.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3岁到12岁,图表1中最下一行),视力是逐渐增加的,3岁孩子的视力0.6,4岁孩子的视力0.8也可能是正常的,一般5岁到1.0的视力(看表中蓝色部分),9岁以前都是1.0的视力。

2.孩子的屈光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图表1中间部分,从+2.50D向-2.00D变化)——从远视向近视变化。屈光度为0以前(远视力)都表现为正常。

3.9岁以后,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则快速发生近视。可见如果只看视力,5岁到9岁都是1.0视力,都是正常视力,视力没有变化,无法看出孩子的屈光发育进程。只有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后获得的屈光度,才能真实反映儿童屈光发育状况。

再看看第二个图表(详见图2):

1.如果只看视力(图表2红色曲线),会发现近视在孩子7-8岁的时候“近视突然发生了”(视力由1.0突然下降到0.4,红色曲线快速上升,斜率大)。

2.而如果这个孩子做了屈光发育档案,一直连续记录了屈光度数的发育情况(蓝色曲线),就会在6岁的时候(提前1-2年)发现孩子的屈光度已经比同龄儿童正常值(绿色曲线)偏“近视化了”,达到预警近视的目的(可对照同龄儿童相关指标的正常值)。而此时的视力还是1.0。所以对于“发现近视”来说,屈光度的变化远远比近视更敏感。

3.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坚持记录屈光档案还可以了解视力进展的情况,如果屈光度进展快速(蓝色曲线快速上升,斜率大)则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干预及控制。

4.眼轴、角膜曲率等都是屈光发育的要素,同样形成近视的“预警防线”,必须同步记录。

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方法

从3岁开始,每半年(建议寒暑假,抽1天时间到正规医疗机构)睫状肌麻痹验光一次,把验光度数记录保存。同时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眼压和身高,记录并保存。

屈光发育档案的解读

定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后就可以形成连续的曲线图,家长及医生都可以清晰看到孩子各项屈光发育指标的变化。通过解读指标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屈光变化情况。

如:1.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了真实的屈光状态,是一种对“远视储备”的检查;2.眼轴:反映眼球的大小。眼轴越长越近视。眼轴超过26.5mm时,发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风险大幅增加。而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可造成不可逆转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丧失完全失明;3.角膜曲率:反映的是角膜的形状,特别是角膜曲率逐年加大或出现斜轴散光变化,要警惕圆锥角膜;4.身高:如果儿童处于“身高快速发育期”,可能眼轴也同时“快速发育期”也即“近视进展期”。

一点建议

应该更早地在正规医疗机构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对近视进行监控,而不要等到近视了才到医院验光配镜。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时做睫状肌麻痹不是为了验配眼镜,只是为了记录眼球的屈光发育状态,特别是已经近视的孩子,可以知道近视度数的趋势。

韶关市铁路医院眼科,是中华健康快车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中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心、南粤眼科区域协作组会员单位、韶关市重点专科;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可信赖的医疗服务。

新闻推荐

韶关市召开二○一九年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研判会 紧盯目标 压实责任 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

本报讯昨日下午,韶关市召开2019年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研判会,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