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纵老战士叶发:心系家乡情系党

东莞日报 2019-07-31 10:29

■叶发从军7年,两次立功。退休后一直关心家乡发展受访者供图

坐在叶发面前,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比一般人更具有健全、更完美、更伟岸、更光彩夺目的精神与人格。抚摸着用鲜血换回的奖章,叶发感叹:“是共产党把我这个贫苦少年培育成抗战战士,我的光荣归于党,我永远跟党走!”如此满怀激情、时不我待,看不出叶发年已耄耋,而只想到一个人的中年辉煌,更令人想起那句明确、有力量的话:革命人永远年轻。

叶发,原名叶庆发。1929年生于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村。13岁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即东江纵队)。从军7年,叶发跟随部队打日军、伪军、国民党军,两次立功,战中腿部不幸中弹,落下七级残疾,弹片至今仍未取出。广东省解放后,已是连长的叶发回到家乡,然而父母已经被杀,姐妹失散。1950年至1985年,叶发先后在南海、珠海、中山、龙门和广州工作,于1985年光荣离休,并一直关心家乡大井头的发展。

目睹母亲被杀坚决入伍杀敌

1938年10月12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一路烧杀掠抢,贫苦百姓无以为生。为了谋生,叶庆发跟着母亲给富户割稻,途中亲眼目睹母亲被日军残忍杀害,叶庆发恨不得把敌人撕碎。

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即东江纵队)深入到大井头村宣传抗日精神,身负家仇国恨的叶庆发请老乡将他引荐到游击队。队长卢克华看他还没枪高便劝他:“你还小,回家吧。”态度坚决的叶庆发不肯走,天天缠着卢克华。看他这么有决心,卢克华就把他留在部队做一名步兵。

当时,东江纵队面临的敌人除了日军、伪军,还有国民党军队、土匪及叛徒,战士们都不敢公开家庭地址,也不敢用本名。在大队长的建议下,叶庆发改名为叶发。

“战争比电影里演的更残忍。缺吃缺穿缺武器不足为奇,断胳膊少腿也是常态。”回想起逝去的战友,叶发眼角泪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常常夜里行军,翻山越岭,一晚要走几十里山路。潮湿的环境让战士皮肤都长了厚厚的湿疹,更难受的是瞌睡,负重前行的叶发常常因此跌落山涧、田间。

行军期间,战士们的衣服和武器多靠缴获敌人,一年到头都是打赤脚行军。“一天能吃上一个小番薯就已经很满足了。”战士们基本是在山里遇到什么就吃什么,野果、螺、树根……实在没东西吃了,就到河边捧口水喝继续行军。

修整时,战士们深入到各家各户,宣传抗日。此外,战士们还帮群众挑水、收割庄稼、打扫卫生,发扬亲民爱民的优良传统。“老百姓对我们非常好,经常帮我们掩护身份。”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了半个世纪,叶发的心中仍然充满着对老百姓的感激。

腿部中弹落下七级伤残

为打击和钳制日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于1944年春季开始对敌侵占的城镇和交通线展开攻击。第三大队独立中队于马山头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遭受重大伤亡的敌人不甘心失败,用山炮从三面向马山阵地狂轰滥炸。

阵地一片火海,有的战士壮烈牺牲,有的战士光荣负伤,泥沙掩盖了战士的身体和武器。看着亲爱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叶发含着泪从泥沙底下挖出武器,和其他战士一面排除故障,一面用手榴弹再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使群众和司令部安全撤退。战斗持续至黄昏,日军终于狼狈窜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奉命北撤,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本来在北撤名单上的叶发途中被留下,隐藏身份,砍树卖木炭。1947年,叶发被任命为警卫排排长并光荣入党,次年提拔为中队长。

1948年12月初,叶发所在的东江第三支队400多人连夜回团部集中,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广东新丰新任伪县长张汉良。伏击前,几个小战士找到叶发说子弹不行,要跟他换子弹。作为突击队长的叶发也仅有12发子弹,其中3发已经装到枪里。叶发就将剩下的9发子弹换给小战士们。当时,子弹仍然短缺,叶发舍不得扔掉有问题的子弹,抱着博一下的心态把有问题的子弹装进枪里。

伪县长带着30多人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此时只听枪声一响,地雷、手榴弹轰鸣,山上的机枪、步枪像雨点般向敌人猛射,叶发发现刚换来的9发子弹确实都是臭弹,根本打不响。当时敌我双方距离只有20米,扔完手榴弹、打光子弹的叶发被敌军机枪打中腿部。作为先遣突击队成员,叶发受伤了仍然继续冲锋,举着手枪,装作有子弹,逼迫对方投降。十多分钟后,敌人一个个举手投降。这位正要走马上任的伪新丰县县长张汉良,也惊慌失措地从公路山洞里爬出来当了俘虏。

战争胜利了,可叶发腿中的弹壳碎片至今仍无法取出,落下了七级伤残,每逢刮风下雨疼痛不已。当被问起有没有想过可能会因为臭弹而丢了性命时,叶发毫不犹豫地说:“在抗战中个人安危根本不算什么,大家都在勇敢地战斗着!”

心系家乡发展情系党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我们只能死中求生,紧跟共产党,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叶发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杀敌。

1949年,全省解放,已是连长的叶发立即赶回家乡。然而父亲已亡,姐妹失散。彼时百废待兴,组织安排叶发到佛山南海工作。顾不上丧亲之痛的叶发马上投入到工作。此后多年,叶发像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辗转珠海、中山、广州等地工作,并于1985年离休后定居广州。

身在广州,心系大井头。退而不休的叶发时常惦记着家乡大井头的发展,经常回村委会主动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

近日,叶发又回到村委会。一看到叶发,村干部轰的一声就围过来,“发叔,这次派什么"礼物"啊?”随后,叶发把手上的小纸条一一派给村干部。原来退休后,叶发坚持每天读党报、看党刊,并亲自誊抄下来。每次回村委会,他都会复印几份笔记和村干部一起交流。“虽然我只在大井头村委会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我已经收藏了五六条这样的小纸条了。”话罢,村干部叶沛杨向记者展示了叶发赠予他的红色纸条。

“共产党员,要永远学习,永远正气。”离开村委会前,叶发再次叮咛村干部。据了解,平日里,叶发也会给儿孙们讲红色故事,一起听红歌。受叶发的影响,其膝下儿孙皆一身正气。

珍视用生命换来的荣誉

在叶发的衣柜里,珍藏着一件挂满勋章的苏式军装,军装用塑胶套保护着。“这件军装是1964年转业保留到现在的。”叶发布满伤痕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轻抚着军装。他滚烫的鲜血,曾在每一寸布上流淌过。“爸爸平时都不准我们碰这套军装,洗晒都是他亲自来。”女儿叶艳告诉记者,这套军装是叶发的宝贝。

七年戎马生涯,叶发立下赫赫战功:1948年10月打伏击战负伤荣立二等功、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伴随他的,还有十几个奖章……叶发从左心口的衣袋中拿出一个黄色卡包,里面夹着他的任命书、奖章复印件等,每一件都精心过塑处理。指着其中一个奖章,叶发说:“这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全国只颁发了20万枚,2015188349,这是我的编码。”老人一页页地翻着,一页页地讲述着。这个卡包,组成了老人不凡的一生。

红色故事跨越时空,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叶发全身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血性胆魄,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叶发精神,不仅是大朗镇大井头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食粮。

一个有信仰有信念的范本

一提到叶发,大井头社区党工委书记叶沃东就说:“发叔从战争年代中走来,无论在职期间还是离休后,数十年来始终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指引前进方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满怀奉献精神,生命不息,为党奋斗不止,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的一腔热血,彰显了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激励我们这辈年轻党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往直前。”

“叶发,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声如洪钟。老人家每次回来都会给两委发加油鼓劲小纸条,反复说"当年搞革命建设为了人民,今天搞改革发展也是为了人民,这一点绝对不可以忘记"。他说他的腿还有弹壳没取出来;他说打战的时候子弹袋从没满过;他说他一生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叶发精神是大井头的一笔宝贵财富。”大朗镇人大副主席叶建华如是评价发叔。

新闻推荐

新丰借助无人机助力拆除破旧泥砖房 一览无遗 有效监督 精准拆除

图为新丰县利用无人机对全县范围内的破旧泥砖房进行全覆盖排查。邱日欣摄新丰县通过借助科技的力量,利用无人机对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