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大湾区大学应在办学体制上有所创新

南方都市报 2019-05-28 06:25

圳见·肖俊专栏

智谋远见始于近观

最近,有消息指传说中的大湾区大学可能在东莞落地。报道称,据东莞市市长透露,国家已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关于在大湾区设立大学的设想和提议,早在提出大湾区概念时即已有所涉及。粤港澳三地知名学者、重要的商界精英都曾表达过相关建议,不过多半建议大湾区大学选址在深港交界的河套地区,或者广州南沙片区。当听说湾区大学有可能落地东莞的消息时,多少令人有些意外。

就广东各地市而言,东莞的高等教育确实有些滞后。即便汕头、湛江、韶关、梅州这几个远离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地市,也有较为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有一两所本科大学。而以东莞的经济贡献、人口总量,却仅有东莞理工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几所本科院校。东莞高等教育的状况与十几年前深圳的情况非常类似,经济发展很快,人口持续流入,但高等教育滞后。深圳在发展中日益感到人力资源供应匮乏,高校科研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于是采用引进、合作、新办等多种方式发展高等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深圳高校数量增加到十余所,形成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完善的学位教育体系,学科门类齐全。深圳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进入珠三角及粤北、粤东、粤西地市就业,形成更广泛的人力资源价值辐射。

笔者一向认为区域发展和地方间关系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竞合关系”。在富集效应之下,资源是趋向中心流动。东莞如果没有特别有诱惑力的政策,没有特别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终究在资源吸引力上稍逊一筹。作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重镇,东莞当然很想看齐广深,希望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以东莞现有的资源储备来说,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东莞选择高等教育作为突破口,是一个极有远见的决定。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推动东莞产业升级。对东莞而言,深圳的发展模式是东莞极好的路径依赖。

当然,大湾区大学究竟设址于哪个城市,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正式发布之前都可能存在变数。由于各界对大湾区大学设想的起点很高,将可能汇聚粤港澳区域最顶尖的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国家很重视,各地方也很重视。

笔者认为,创办一所高水平大学,并能够使之在未来一直处于大湾区的顶尖水平,除了政策、经费支持之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重视。

其一,管理和办学体制如何创新?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未来的湾区大学应该是纯公办的大学,但是我们参考海外高校的现状就知道,那些最著名的高校基本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大部分来自捐款,小部分来自政府拨款。私立大学并不需要像公立学校那样承担大众教育的公共职责,因而能够在精英教育上有更好的表现。有鉴于此,湾区大学可以尝试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依托粤港澳雄厚的经济实力创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

其二,校长的遴选方式如何创新?南科大第一任校长的遴选方式是借助猎头公司的专业评估来选择的,这种职业经理人的遴选方式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大学校长的遴选。如果最终定位湾区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那么校长遴选应该考虑的是校长的社会名望及其筹款能力,而不是科研方面的能力。(作者系深圳大学副教授)

新闻推荐

韶关市作家王心钢新作《大唐名相》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填补张九龄文学传记空白

本报讯全国助残日前夕,韶关市著名残疾人作家王心钢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名相》作品研讨会在省作协举行(如上图)。研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