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小札之十六 阴铿:五年岭南生活后 诗名转盛
□陈桥生
梁陈之际的阴铿(约510年-563年),是南朝重要山水诗人。杜甫曾对他极尽赞扬:“李侯(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说“颇学阴何苦用心”等等。侯景之乱后,阴铿流离岭南数年,不但有描写岭南的山水诗,而且回京城后诗名转盛,从中不难见出岭南流寓生活对于其诗歌创作的滋养。
据《陈书·文学传·阴铿》载,阴铿曾为侯景叛军所擒,获救之后,逃往江陵。江陵失陷后,绍泰元年(555年)初春,阴铿渡过洞庭湖,南下到始兴,投奔岭南的梁朝宗室,时为广州刺史的萧勃。他先在始兴,后随萧勃到广州。陈永定三年(559年)七月,北上经始兴度岭,至建康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在此期间,阴铿为侯安都宾客,时常出入侯府,诗赋唱和。
如此算来,从555年初春南下,至559年七月北上,阴铿在岭南度过有近五年的时间。初在萧勃府中有无职事,并无确切记载。后在欧阳頠府中,为陈镇南府司马。
阴铿的现存诗作中,确切可知写于岭南期间的有《游始兴道馆》:
紫台高不极,清溪千仞余。坛边逢药铫,洞里阅仙书。庭舞经乘鹤,池游被控鱼。稍昏蕙叶敛,欲暝槿花疏。徒教斧柯烂,会自不凌虚。
道馆高耸入云,壁立千仞,其地势可谓高险。诗写游始兴道馆的情景,看来诗人在始兴是有一番寻山访水的经历。“庭舞”二句,均用《列仙传》中典故,一为王子乔乘鹤之逸事,一为琴高乘坐赤色鲤鱼之事。“斧柯烂”典出《述异记》,晋代王质上山砍柴,观两童子对弈至终局,发觉手中斧柄已烂,回来方知已过百年,同辈人都已死去。用典信手拈来,诗人对于道教故事是相当熟稔的。“稍昏蕙叶敛,欲暝槿花疏”二句颇见意趣。天色稍晚,佩兰渐渐收敛起幽香,开放的木槿花也悄悄收拢,显得更为稀落。诗人待在道馆的时间已经不短了,花开花落,自然万物的瞬息变化,正是对生命短促的一份昭示。刚刚历经国破家亡之痛的诗人,在岭南的自然万物、花谢花开中,或许感悟到一份慰藉与寄托。
《南征闺怨》借思妇之口抒写思念之情,又以“南征”作题,故此诗也极可能作于其岭南期间:
湘水旧言深,征客理难寻。独愁无处道,长悲不自禁。逢人憎解佩,从来懒听音。唯当有夜鹊,南飞似妾心。
在岭南的时间久了,想起远隔千里之外的妻室,“长悲”不已,也是颇为自然之事。以为作于岭南,应有相当的可信度。
此诗最可注意者,是其写作技巧上的用心。本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唯当有夜鹊,南飞似妾心”,从对面写来。不禁让人想到杜甫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也是“从对面飞来之笔”(浦起龙《读杜心解》语),因而读来情思宛转、荡气回肠。一个因于侯景之乱,一个因于安史之乱,身处战乱流离之中,家不复家,与妻儿的离散,促使他们内心的思念辗转往复,百转千回。杜甫说的“颇学阴何苦用心”,应该就包括了对阴铿这种写法的赞赏。
据赵以武先生考证,现存阴铿34首诗中,可确定写作时间的26首,其中阴铿下岭南至死(555年-563年)这八九年间,可知的诗作有18首,占绝大多数。可见,这段时间正值阴铿创作的高峰期。
回到建康后,本传记载曰:“世祖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援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阴铿诗名转盛,很大程度上端赖于此诗: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诗为侍宴应题之作,内容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格律形式上,已经完全合律,无可挑剔,既为世祖叹赏,亦为后代诗家“甚叹赏之”。此时,距离他从岭南回来,也就是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他在宴集上的应题立就之作,已可以达到声律全合,与下岭南之前诗作相较,可以看出明显的进步。则可知岭南五年的生活,使得诗人在诗歌艺术,尤其是诗歌声律上的锤炼已经很丰富娴熟了。
虽然,在艺术声律的问题上,岭南给予了阴铿什么样的滋养,阴铿又给予了岭南文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难以确考,但从他流寓岭南前后诗歌声律的变化中至少可以感知,岭南文学与永明体、近体格律是并不隔膜的,是彼此滋养着的。也就可以说,阴铿在诗歌艺术与声律上为岭南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他的智慧。
新闻推荐
“谢谢警官,为我们的事情积极协调,我们对这个处理结果很满意。”5月13日,在始兴县城南镇杨公岭村,一名报警的村民对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