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盲步甲”是什么? 华农师生“洞穴找虫”发现新物种!
双河盲步甲
华农师生洞穴中探秘▲▲
田明义教授在研究昆虫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方玮 谢韩
257.4公里有多长?这是从广州南站到韶关东站的距离,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长洞——贵州遵义双河洞的长度。从2009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的师生们就深入双河洞研究洞内生物。十来年,他们相继在洞内发现洞穴步甲、马陆、跳虫、幽帘虫、拟蝎、钩虾和蛙类等多种真洞穴生物的代表类群。
2019年3月24日,双河洞国际科考项目新闻发布会于贵州遵义市绥阳举行。华农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领头人、农学院教授田明义应邀出席该发布会,展示了他的团队在双河洞研究取得的最新成就。截至目前,该团队发现真洞穴动物40多种。
新物种:发现“特化”后的“双河盲步甲”
亚洲第一长洞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目前已知最长的喀斯特洞穴——双河洞,就在贵州遵义绥阳县里的一个叫“温泉”的小镇范围内形成。由于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洞穴大厅,有因碳酸盐不断溶解又沉淀析出而形成的钟乳石。
在这座神奇的洞穴中,也留下了华农师生的脚印。
华农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由以田明义为首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致力于研究洞穴生物物种多样性,鉴别新物种,是国内相关领域内最活跃的团队之一,现有4名老师和6位研究生。
自2009年起,该团队深入双河洞研究洞内生物,至今已有十余年,相继在洞中发现真洞穴生物的代表类群有洞穴步甲、马陆、跳虫、幽帘虫、拟蝎、钩虾和蛙类等当地的特有物种,共发现真洞穴动物40多种。这些物种十分稀有,只能在洞穴中生存,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双河盲步甲”这个新物种(也是一个新属的模式种)的发现,让田明义尤其兴奋。它是一种身体很“特化”(物种为了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在形态上发生一定的变化)的盲步甲,它的眼睛完全退化,不用防紫外线,所以没有色素,体壁变薄,身体变得更加修长,感觉器官发挥作用,感应的地方面积变大,对气流、温湿度、危险信息等更加敏感。由于在双河洞内发现,田明义将其命名为“双河盲步甲”。
在双河洞中,他们还发现了细颈盲步甲、隐毛带双马陆、长角跳虫、斑灶马、幽帘虫、龙马陆等多种洞穴生物。他和团队发现的田氏鳞跳,就是一个以田明义教授姓氏命名的跳虫。
洞穴探秘:黑暗中找虫,有时还要“飞檐走壁”
洞穴探秘、寻虫好玩吗?危险吗?田明义告诉记者,洞穴中往往是暗无天日的,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洞穴却意味着无穷的新奇和奥秘。
穿上红色探洞服,头戴安全帽,后背的背包上装满了各种工作设备,胸前挂着采虫的小瓶子,深入洞穴中,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漆黑,头灯和手电筒是唯一光源,一点细微的声音都会被无限放大。他们一边行走一边仔细搜寻,连一条石缝都不放过。
“我们一定是带着目标去洞里找虫子的。”田明义介绍,在进入团队之前,团队都会先做足功课,充分了解洞穴环境以及洞穴中可能存在昆虫种类。
一看到有流水或比较潮湿的地方,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可能有虫子!”一旦有发现,所有人都会兴奋地围过去,观察、拍照、讨论。即便是一些藏在缝隙里的虫子,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用水“浇”出来。
黑暗幽深的洞穴意味着许多未知的风险,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为了维持平衡,双手必须腾出来,以防在滑倒时撑住自己。有时他们还要攀爬陡峭的石壁,如果遇到纵向的深洞,就必须在洞口找一个稳定的支点打铆固定,然后用坚固的绳子绑在腰间,抓着绳索缓缓下降进入洞中。“累呀,但是我们很快乐。”田明义笑道。
研究洞穴: 调查超过720个洞穴,发现全球十大新物种
“探索洞穴生物只是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有什么物种在洞里生活,它们生存的状况怎么样,才能对它们做出一个濒危等级的评估,然后再制定保护的对策。”田明义说,“洞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对洞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2000年开始研究至今,团队已经走遍全国16个省(区、市),调查超过720个洞穴,追踪“洞穴精灵”。他们从零开始,在一次次的“洞穴探秘”中逐渐成长。
目前,在洞穴生物研究领域里,华农对洞穴步甲和马陆这两个类群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处于领先的位置。团队已发现的洞穴生物有马陆40多种,盲步甲80多种。其中,首次发现的丽穴盲步甲被评为2018年度全球十大新物种。他们还主编出版了学术专著1部,发表SCI学术论文55篇。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并不容易,田明义和团队不仅要找洞、进洞找虫、捕捉昆虫,还要研究鉴定昆虫,有时要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
田明义与洞穴结缘已经15年,一类眼睛缺失的步甲勾起了他“钻洞”的最初兴趣。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排约2米高的柜子,里面层层叠叠放了许多个标本盒,保存着各式各样的步甲虫标本,包括100多种的模式标本。“这可都是宝贝呀!”他笑着说。
“对昆虫感兴趣,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初心。”常年翻山、“钻洞”、找虫,头发已经花白的田明义依然乐此不疲,带着研究生走出野外、深入洞穴、采标本,进行物种鉴定。他告诉记者,退休后他还要继续钻洞找虫,“一直要干到70岁!”
新闻推荐
■权威声音5G基建开创新局面,“AI+”赋能行业发展广东积极推进率先建成网络强省2018-2020年是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