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历史古村繁华音韵 “乡村旅游季绿色韶关行”主题采访采风见闻之四

韶关日报 2019-05-15 11:56

乳源大桥镇大桥古村。韶关日报记者 刘嘉健 摄

迢迢西京路,一道通南北。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的西京古道曾经热闹繁盛,经商的、赶考的、求学的、问药的……车水马龙间为乳源荒芜大山的众多村庄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成长的养分。乳源大桥镇大桥古村正是受惠于西京古道的其中一份子。

然而,随着交通的发展,古道上人行马踏青石板发出的“哒哒”声渐行渐远,沿途村庄昔日的繁华也早已烟消云散。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程的启动将这段早已深埋在荒草堆中的古道重新推到了世人眼前。乳源大桥古村亦借此东风,重塑自身的繁华音韵。

村容整治唤起古村新活力

走进大桥村,一股浓郁的客家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立在乡道边大桥古村牌坊。牌坊所在地原是一乱石堆放处,阻挡着来往车辆的视线,经过清理整治和设计改造,这里已经成为指引游客进入古村的中心地标。

往村中深处走,一条条整洁古朴的巷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墙绘,无不展示着现代文明的乡风,透露着宁静美好的生活气息。池塘与古屋交相辉映。曾经被废弃的河堤走廊,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不但成为游客新的打卡点,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这里原先是一间杂物房,还有一间旧厕所、三间牛棚,在村两委的耐心解释下,村民很快就答应拆除。”大桥村村支书许天华表示,该村村民素养都比较高,“139”行动开展以来,大家都十分配合。

村民的素养与教育息息相关,这里不仅有硬件过关的小学,还有空间宽敞、设施完备的幼儿园。大桥镇党委书记陈文忠告诉记者,该村人文底蕴厚重,文教之风蔚然。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观澜书院”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座西京古道上曾经的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英才。据统计,到民国初,该村共出秀才、举人及大学生共计150余人。如今,书院及周边区域经过修缮,环境整洁优美、文化气息更浓,古色古香的书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活化振兴实写文旅体三章

古村面貌的蜕变以及西京古驿道沿线的修复和保护,大大推动了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让古道边一些曾经开不下去的农家乐和饭店又重新兴旺起来。

去年8月,2018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第四站在乳源大桥镇大桥古村拉开序幕。大桥村围绕赛事举办的系列周边活动更为该村引来了将近5万人次的客流。同时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

记者随采风采访团成员一道,体验了一小段古道徒步,惊喜地发现,其虽静卧于深山之间,沿线依旧保留或重塑有丰富的景观,一路下来古亭、瀑布、水田、地质奇观等元素尽收眼底,每一处都透出了当地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用心。

“西京古道是大桥镇各村庄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在对它的修复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不乱增加东西,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陈文忠表示,古道保护活化的关键是讲好大桥故事,如果确实要增加什么,那就是增加知识,要以史实、文献考证为依据,以科学知识为内涵,赋予古驿道更多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功能。

西京古道沿线的文化遗存保留量位居全省前列,当地对古驿道文化的发掘也从未停止。伴随着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桥古村也尝试将更多的新元素添加到古驿道中,通过增加古道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旅游发展。

“我们在早前的寻访中,发现古道周边有不少大革命时期遗留的红色遗迹。广西百色起义的红七军曾经分多路从湖南边境沿西京古道撤退,并在大桥镇周边乡村休整得到考证。”陈文忠希望,能从古道周边村落中发掘到更多红七军的史料,为古驿道增添红色元素,打造红色古道文化,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韶关市税务部门与中建五局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 税企携手助推PPP项目发展

清风送爽,党徽闪耀。日前,韶关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党支部、浈江区税务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与中建五局粤北联合党支部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