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小札之十五 “南天一人”侯安都
□陈桥生
历史发展至梁陈之际,号称“南天一人”的侯安都的出现,助推始兴的发展至前所未有之高度。
侯安都(520-563年),字成师,始兴曲江人,世为郡著姓。《陈书·侯安都传》曰:“安都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亦颇清靡,兼善骑射,为邑里雄豪。”他不仅琴书了得,亦善五言诗,兼长骑射,文武双全,被邑里视为雄豪之人。
早年的侯安都,曾被始兴内史萧子范辟为主簿。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侯安都被辟为主簿,或与其世为郡著姓有关,或与其诗琴书的素养有关。而于萧子范而言,则为其治理地方的手段之一。利用当地人才,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才能切实加强地方统治,这在当时的岭南已为共识。冼夫人卓著的功绩就是和辑俚人,接受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最终嫁给高凉太守冯宝,因而不但为高凉一带俚人所推服,亦为高凉以外广大地区“诸越”所拥戴,从而怨隙止息,一境安宁。
萧子范,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善诗书,著名辞赋家。其所制《千字文》与周兴嗣《千字文》曾并行于世。但其仕途一直不顺,《南史》本传说他历仕十余年,不出藩府,而其弟子显、子云等皆为贵显,故常悒悒不平。读其现存十余篇诗文,意旨大体由时序之变,抒写年华疾逝、人生孤独之愁绪。
以侯安都此等雄豪之人,欲为常悒悒不平、多愁善感的萧子范的主簿,情形会是如何呢?这会不会也是侯安都不甘于位,而欲招集兵甲揭竿而起的潜在原因之一呢?
太清二年(548年)秋,侯景之乱爆发。侯安都在始兴“招集兵甲,至三千人”,追随陈霸先起事。此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随平王僧辩,北败北齐,南破萧孜,西讨王琳,平余孝劢、留异等,并在武帝陈霸先驾崩后,果断拥立文帝继位,居功赫赫。尤为甚者,自安都贵后,其父、其子先后出任始兴内史一职。安都父卒后,诏令新设东衡州,以安都从弟侯晓为刺史。一人得道,全家荣显,始兴一地显然已成为侯安都的家天下了。
果然应了祸福相依的古训。《南史》本传曰:“自王琳平后,安都勋庸转大,又自以功安社稷,渐用骄矜,数招聚文武之士,或射驭驰骋,或命以诗赋,第其高下,以差次赏赐之。文士则褚玠、马枢、阴铿、张正见、徐伯阳,刘删、祖孙登,武士则萧摩诃、裴子烈等,并为之宾客,斋内动至千人。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检问收摄,则奔归安都。世祖性严察,深衔之。安都弗之改,日益骄横”。不自觉中侯安都已步入悲剧之路。
天嘉四年(563年)七月六日,侯安都被文帝赐死,时年四十四岁。不幸中之幸,文帝并没有加罪于其家属。至太建三年(572年),宣帝追封侯安都为陈集县侯。也因此,侯安都的被赐死,对于始兴的发展,还不至于是毁灭性的打击。
侯安都招集文武之士于斋内,动至千人,结党营私,不能不令人侧目。但他的招集文士,品评诗赋,一争高下,对于南朝文化发展的贡献,并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岭南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则可谓功莫大焉。这是经历了侯景之乱后文士们再次得以聚集,是流离后的再相见,是大难不死后的欢聚。
侯安都的招集文士,虽然都是在京都建康进行,但建康与岭南的交通、信息都是畅通的。其在京城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岭南的神经,尤其是他的家乡始兴,唯侯安都的兴趣嗜好马首是瞻,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岭南的本土作家刘删,就因为流寓南来的徐伯阳回到建康任侯安都记室后,“荐其词学”,从而成为侯安都文士之游中的座上客。对于岭南的文士而言,这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也就促使岭南文士唯建康文坛风尚是从,积极主动以其时的主流文学为标高,从而为岭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屈大均《广东新语》“诗始杨孚”条追溯张九龄之前的岭南诗风时,对侯安都的招聚文士之举便给予了“开吾粤风雅之先”的高度评价。正是因为有了侯安都等人的开风雅之先,做了充足的储备,岭南才可能到盛唐时出现张九龄这样的本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不仅是对岭南文学的推动,由于在侯安都招聚的文士中,如阴铿、徐伯阳等不少都是刚刚经历侯景之乱从岭南回到建康,他们沾披岭南文化的雨露,把岭南与首都建康的江南文化自然紧密地牵连交融,使岭南文明与中土文明充分地沟通对话,从而推动着整个南朝文学的融合发展。
新闻推荐
□陈桥生始兴的真正发展要直到南朝才开始。据阮元《广东通志·宦绩录二》,列举晋时良吏25人,其中为始兴相、太守的有张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