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瑶山深处来:从“山居”到“安居” 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搬迁小记

韶关日报 2019-04-11 08:52

上图为瑶族群众靓丽整洁的居住环境。图片由乳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者按: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在70年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迎来了气象万千的新时代。为生动展示祖国70年来的奋斗史诗,以及韶关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唱响奋进凯歌,记录伟大时代,讲好韶关故事。敬请读者垂注。

苍山野水,劈柴造田,衣不蔽体……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草创岁月,来自乳源瑶山腹地的瑶家儿女,对拓荒年代有道不完的故事。这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世界过山瑶之乡”,有瑶族人口2.44万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石灰岩山区、生态发展区于一体,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双到”、“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等政策出台,瑶族同胞陆续“下山”,搬迁到平原区及县城周边,实现了生产生活的变奏:从茅屋猪圈到乡间“别墅”,从望山吃水到走出温饱,让“山居”成为“安居”。

从茅屋猪圈到乡间“别墅”

四月天时,穿行于东坪镇的瑶族村庄——雕子塘瑶族新村,只见翠墨如玉的群山脚下,坐落着一排排横平竖直、红白相间的小洋房,墙体点缀着“松果”等图腾,巷道整洁、园圃青翠,村内还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广场和百姓大舞台。

“我们每户的房子都是两层半,加起来有150平方米,住得很舒服、很自在!”走进67岁的雕子塘村村民赵志军的家,只见屋内宽敞明亮、电器俱全,客厅还配备有高质量音响,宛如田园中的乡间“别墅”。

“国家发展得很快,以前和现在的条件没得比!小时候我们在山里住,家里只有两间房,几兄弟挤在一间,家里也没有通电,晚上照明就用煤油灯。很多村民在屋子里养鸡、养猪。”赵志军说道,过去的乳源瑶族同胞,大多生活在深山密林,茅草或泥砖搭建的房屋阴暗潮湿、人畜混居。如今雕子塘村村民住上的乡间“别墅”,源于该村被列入省“光彩事业”项目,被县列入“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项目,自2012年开始兴建、2014年12月完工,建成60栋独具瑶族风情的楼房。雕子塘村还成为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中重点打造主体名村之一,并选举产生了新的村理事会,确保村事有人理、村务有人管;制定“门前三包”制度,让村容村貌保持整洁干净,乡风文明,邻舍和美。

据不完全统计,乳源被列入“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对象共有3997户15864人,目前共3712户14908人实现异地搬迁,瑶汉相邻定居、守望相助。

从望山吃水到走出温饱

抚今追昔,瑶山深处简陋的居住条件背后,是百废待兴的时代里,贫瘠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山里的田一小块一小块的,泥土很薄,加上山高水冷,一年只能播种一次,产量非常低。瑶族山民的另一个主要经济来源是把树劈成方条锯成木板,把山棕打成棕绳,把竹子破成竹篾编成箩筐扛到集市去卖,然后买些米、盐带回山。”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副校长、东坪镇上寨村的瑶族村民赵天金说道。

由于生产力落后,从前的瑶山深处物资和娱乐条件都相对匮乏。“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番薯。”东坪镇新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云华说道。“30多年前,我们上学的时候,用胶桶装满腌菜,带到学校吃上一个星期。家里一年到头最多杀一次猪,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那时候对客人最高的"礼遇"就是猪脚煲。”

他回忆道,儿时的瑶山也没有过多的娱乐节目,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的“大户人家”用上了12英寸的黑白电视,才成为全村娱乐的“团宠”。“那时候播电视,用的是两三百瓦的小发电机,开的时候要把所有电灯"拉黑",才够功率"运行",电视一开播就围满了村民。”

一穷二白的瑶乡,也在祖国不断壮大发展、改革开放的洗礼中逐渐蜕变,借助中央、省、市相关举措的东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了“发展小水电带动县镇工业、发展开发性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全县经济”战略。21世纪初,又提出“工业立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旅游旺县”战略;如今实践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从严治党”五篇文章,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引擎的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新路。

2018年,预计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6.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7亿元,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4.76亿元、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万元,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其中重点项目投资37.2亿元、增长18.5%。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随着瑶族同胞陆续“下山”,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民族团结也显得尤为迫切。

“居住条件好了,我们也盼望可以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赵云华说道。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赵天金也希望大力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瑶族生活环境也改变了,我们以前常常听到的瑶歌、看到的瑶族刺绣,都渐渐少了,希望能做好瑶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

为此,结合瑶族同胞“下山”及人口搬迁,乳源近年来也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政策,大力改造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目前,保护或改造较好且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并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发展的瑶族特色村寨有必背镇必背口村、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游溪镇政研新村、东坪镇东下山瑶族新村、东坪镇雕子塘新村,其中必背镇必背口村、游溪镇“八一”瑶族新村、游溪镇政研新村、东坪镇东下山瑶族新村4个村寨已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

在此工作中,乳源注重品牌打造和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对瑶绣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由传统单一的瑶族服饰延伸到瑶绣装饰画、挎包、挂件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瑶绣产业;推进“支部+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合理整合和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种植油茶、西瓜和养殖牛、山羊等种养业,推介“瑶家腊肉”“苦爽酒”等传统美食品牌,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带动瑶寨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让“山居”真正变成“安居”。

新闻推荐

乳源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要求 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本报讯日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志聪主持会议,县委书记、县扫黑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