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堂和丰湖书院

惠州日报 2019-02-13 10:54

南宋淳祐三年(1243),乐清(今属浙江)人、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驭知惠州。赵汝驭来守惠州,在郡城西南银冈岭建聚贤堂,祀陈尧佐、陈偁、苏轼、唐庚、陈鹏飞、许申、苏过、陈权、留正等寓贤及古成之、张宋卿、陈焕等乡贤共十二人,名十二先生祠。祠后为晞是堂。堂上有楼,名第一湖山楼,是惠州历史最为悠久的楼堂。聚贤堂也是古代书院的一种,即祭祀式书院,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众先贤的定时祭祀,以体现对儒家文化道统的尊崇和继承。淳祐十年(1250),赵汝驭迁广东转运使。

赵汝驭离开惠州后,宝祐二年(1254),刘克刚知惠州,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以堂为夫子燕居,塑豫章先生像于晞是堂。别为十二先生祠于堂之后。又于其西构六君子堂,其南辟四斋,又南立三门。简生徒有志向者讲习其中,以州学教授兼山长”。很显然,丰湖书院比之聚贤堂,不但规模扩大,功能增加,制度也更趋完备,特别是“以州学教授兼山长”的举措,使书院带有半官学的色彩,师资和经费当然更有保障。丰湖书院首任山长郑济甫(一说郑济濬)时任归善县主簿,进士出身,著有《经史考》,被清人录入《宋元学案补遗》中,其学术水平不低。

在宋代,丰湖书院不但代表了惠州书院的最高水平,也是岭南书院的典型之一。杜定友《广东文化中心之今昔》就指出:宋代广东正式书院,“以南宋嘉定间之禺山书院、番山书院、相江书院、丰湖书院为最善”。其中广州两间,韶关、惠州各一间。对此,刘克刚的始创之功不可掩没。

刘克刚,字处和,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胞弟。据光绪《惠州府志》的介绍,他在惠州知州任内“清俭治办,修弊起废”,有人讥诮他自奉过俭,如穷书生,他不以为意说:“吾积至万缗,则诸邑宽剩钱、醋息钱可罢矣。瘠一身以肥一郡,庸何伤?”可谓掷地有声,尽见儒者济世的胸襟抱负。刘克刚对振兴地方教育尤其热心,慷慨解囊创建丰湖书院,就是他的一大手笔。后来他不幸染疾卧床,“易箦(病危将死),尚延郡文学(主管教育事务的官员)至卧内,再捐羡钱千缗增学舍。翌日终于州治,年五十六”。对教育如此眷怀于心,至死不忘,令人感动。

刘克刚之后,丰湖书院续有葺建,如在宋景定三年(1262),摄守林畔就在书院前增建了如沂亭。直至元初,因为战乱的缘故,院内的“六君子堂、四斋、十二先生祠俱圮,惟夫子燕居、晞是堂、三门两廊、如沂亭存。时路学未立,春秋塑望于此谒奠。元大德三年(1299),山长黄赵孙重建。明洪武初,即之为县学。十七年(1384)县学既立,此乃废”。其时距聚贤堂的创立,已有140余年。

(何志成 严艺超)

新闻推荐

车站里浓浓的离别味

本报讯昨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亲人短暂的相聚之后,终迎来车站不舍的道别。上午,记者来到韶关火车东站,感受到车站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