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堂许秉昌
新中国成立前,翁源县松塘有个革命摇篮——北风堂。此北风堂原是一个培育抗战时期北江支队战士和后来解放战争的骨干学堂。时移事往,新中国成立后,北风堂改为礼堂,上世纪80年代末改为松塘影剧院。
据《翁源县志》记载,翁北中学是翁源成立的第三中学。当年流美博士许浈阳从西南联大回乡省亲,得知松塘除了有一间在嘉庆15年由许屋许嘉标倡建起来的《松塘社学》之外,再无像样的学校,甚至翁北地区都无中学,翁北的青年学生都去风度中学或者到三华中学读书。鉴于与时俱进,许浈阳的建议亦深受许赓梅(三华中学人倡建人)的认同。于是,在许浈阳的带动下,翁北五乡(茶园乡、仙潭乡、江尾乡、展旗乡、岩庄乡)的乡绅和乡长积极捐款筹资,以松塘社学为基础,1942年缮建成翁北中学。因此翁北中学是地方乡绅和乡长捐款筹资建成。
翁北中学的崛起,不但给翁北(甚至江西南径)学生方便,而且也唤醒了隐蔽在翁源、始兴两地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因为1941年国民党中统来到粤北,破坏在香泉水政工队伍中的共党组织,再者1942年“粤北省委事件”。面临“粤北省委”的岌岌可危,长江局周恩来副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广东全部共产党员立即停止一切活动,所有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都必须立即撤离原来的工作地址。”组织遭此一劫,粤北四面楚歌。为保抗日力量,组织化整为零。许多共产党员皆按粤北省委指示调到北江各地隐蔽工作。其中翁源县何俊才、许先觉等共产党员都调到清远莫雄的麾下。在翁西区、始兴风度大队、以及原在香泉水等等地方隐蔽的共产党员,都有安插到翁北中学。安排到翁北中学的共产党老师主要有王仲文、林平西、吴燕明、苏秉鉴、许奉仪、邓文礼、吴震乾、谢志贤等,他们按照上级的指示,在松塘翁北中学以教书的身份隐蔽工作。因翁北中学初成立,缺乏教师,地下组织进入翁北中学就名正言顺。
根据这块山高黄帝远的松塘,国民党政府却之不便。俗话说“山高必有怪,峻岭定生精”,那些官史进入松塘,看到地方穷山僻壤,莫敢发号施令,只有胆战心惊。共产党组织借此之便,在翁北中学播下了红色的种子。隐蔽翁北中学的地下组织教师,他们白天在课堂里授课,晚上在学校的右侧开办北风堂。北风堂内有百多平方米面积,如礼堂一般,亦有台上台下,门额的横批用石灰石子和水泥加墨水作成三十厘米径大的“北风堂”三个大字。
北风堂的开设,标志着一个继香泉水之后的抗日摇篮。地下组织把延安的《抗战大学》《日本侵华史》,《军队政治工作》等文化都带进北风堂,让大家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是为了救国。为了更好宣传革命道理,还常常把许多高班学生组织到校外松树林里教唱《游击队之歌》《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等歌曲。北风堂除了培训革命骨干,还创办了《正声社》半月刊,用文章宣传革命的道理,用正义博取群众加入斗争的队伍。一九四五年二月,邬强的北江支队已经到了英东渔湾,北风堂接上级指示,派出二十多名进步学生到英东参加北江支队。
送走一批抗日战士,北风堂继续组织解放战争的队伍,培养出许多骨干,他们为翁源的解放战争起到颇大的作用。
1947年,松塘许屋成立翁北第四大队后。翁北中学的组织与翁北第四大队也有了联系,有了组织领导,学生更加勇敢,自编自导排练了一大型话剧《满城风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些贪官发国难财的真面目。同学们把《满城风雨》带到翁源各个中学进行义演,由于故事动人,引起了翁源各地的强烈反响。一出《满城风雨》就把翁源县国民党反动政府弄得沸沸扬扬。
自从《满城风雨》在翁源各地义演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坐立不安,对翁北联防队施加压力,“不能让翁北中学的学生如此放肆”。危难之下,翁北联防大队把翁北中学转到坝子联防队的眼皮之下。之后,翁北中学撤了。但是北风堂的精神已经保留在整个翁北地区。
翁北中学的老师、校长都积极支持地下党组织活动,学生也勇敢接受共产党的教育。比如谢其炳、许翰章、包三易三位校长,表面上既不承认“认斧头镰刀”也不承认“青天白日”,但是心里支持共产党。接受到共产党组织的影响后,许翰章在离开翁源之前就忠告翁源中学的创始人许赓梅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更好地推进全民禁毒工程实施,全面提升全县禁毒工作社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吸毒、减少毒品需求和危害,推动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