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粤第二十期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开班

南方日报 2018-12-01 06:33

佛山文华公园鸟瞰。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供图

日前,省委组织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在佛山举办广东省第二十期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1999年至今,20期城建专题研修班共培训了市委书记、市长、县(区)长800多名,为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提升理论和决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研究班根据每年工作形势确定不同的主题,邀请国内有名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有些课程如南粤古驿道、社区体育公园等已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在全国开创了先河。今年有市长、县(区)长(书记)共50人参加。

进行城建专题培训有四重意义

当前,在全国城市化发展过半的大背景下,广东省作为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对广东有特殊的意义。受邀担任过多届广东省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讲师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直言,广东选择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坚持每年办一场这样的干部培训,具有四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干部的素质,二是创造一种学习交流的平台来加深他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三是帮助干部开拓眼界,四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它。而懂得规律以后,城市的主政者还需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这些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这个研究班不仅有课堂的授课、学员的交流,还有实地考察、现场教学,去年在东莞,今年在佛山。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培训的内容没有局限在就城市建设讲城市建设、就城市规划讲城市规划,而是把议题延伸扩展到了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基础设施、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这些都是当前城市建设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主办方通过精心设计把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放在同一个培训课堂里边,通过来自不同领域的讲师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干部学员的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要站到城市外面,从区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做文章”,这种多专业交叉的培训,对于提高地方主政者的综合素质和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博士牛璋彬也认为,把那么多书记市长集中在一起培训,显见广东对提高干部素质是多么重视,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说也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广东多年来一直坚持办市长(书记)培训班,并借助外脑来开展城建专题研究和交流学习,可以说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广东要在城乡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四天的培训,对平时在各自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上忙碌的学员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值得一提的是,讲师普遍重视把广东的城市建设管理放在整个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和大背景下来看问题和找思路。譬如,李晓江就多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如何与京津冀协同规划、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相互借鉴,以及雄安新区规划对广东有何启发的话题。牛璋彬则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广东建设海绵城市等工作提出了畅想和建议。

在李晓江看来,在城市群层面,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都进行了布局和部署。京津冀强调的是协同,长三角强调的是一体化。前者聚焦如何缩小城市发展差距和治理城市病,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调整型、优化型的国家战略。后者的基础较好,本身就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合作过程,也形成了区域高度协同的体制机制,未来更多的是如何提升,所以它用的是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考虑的是如何在制度差异中去开展合作、获得共赢,这个很有意思。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三大核心地区,三大空间战略,现在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但不管怎样,我们这三大战略将来取得成功后,都会对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牛璋彬看来,海绵城市是新理念,核心是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海绵城市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和媒体高度关注,可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解决黑臭水体、城市内涝积水的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广东珠三角地区是国内很发达的地区,也是城镇化建设走得比较快的地区,同时面临的城市病问题也会比较早比较多。不过,广东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多经济好,应该更能意识到基础设施存在欠账多、底子薄的问题,今后应在新的理念下,把这块短板补齐。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一块更应该先行先试。如果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成绩,相信对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未来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专家观点

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博士、研究员刘燕萍:

打造“不打烊”的

“数字不动产登记”

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是源于问题导向的制度改革。分散登记历史遗留的问题在统一登记后集中爆发,造成不动产登记“梗阻”。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各地创新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制度举措。2018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中财产登记便利度列第27位,比去年上升14位,为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最好名次。

提升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能,是回应社会期盼的必然之举。逐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大力推行不动产登记、税务、交易“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一站式”便捷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探索“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等新模式,打造“不打烊”的“数字不动产登记”,实现“最多跑一次”。探索跨县城、跨市域、跨省域的“异地可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科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修玉:

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经济绿色化

空间布局上,部分地区陆海统筹意识不强,空间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缺乏特色,海洋开发活动多集中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线、滩涂空间和浅海生物资源减少;产业发展上,部分城市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布局趋同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上,有些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生态功能有所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必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要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绿色化。以优质产业为抓手,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提高全要素生态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海洋生物产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生态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营造舒适空间,打造优美生态景观。建立“绿网+绿块”的生态网络,打造湾区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城市生态绿核,建设区域绿色生态水网,保护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全面建设湾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

老城区有机更新的目标

是社区营造

老城区更新在做规划设计时切不可用传统的规划设计蓝图,最重要的是过程,是“社区设计”。“过去我们说,为谁而设计,如今我们要说,与谁一起设计。在社区设计这一新兴的设计概念中,社区本身既是设计所要服务的对象,同时,它也是参与设计过程的重要一员。”

老城区有机更新目的之一是营造一个和谐、有魅力的社区。“社区营造”不能停留在设计蓝图,营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培育、建造的过程。“社区设计”,它不单意味着设计行为所覆盖的对象从“物质空间”转向“社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有一种思维的转变。

提倡以老城居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老城改造与更新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以政府为主体和以开发商为主体的模式,二者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也有各自的优点与长处。若要达到老城和谐有序地改造与更新,就必须实现“自下而上”的统一规划整治、“自下而上”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循环”改造两种途径的有效结合,可以称为“老城有机更新的模式”。北京南锣鼓巷地区改造与更新实践获得的阶段性成功正是缘于此种模式,即将两种方式相结合的以使用者为主体、政府协助、多方参与的老城有机更新模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和实用性。

浙江卓创乡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碧云:

乡镇干部是美丽乡村

建设的内生动力

第一,我们不能就乡村而建乡村,本质上乡村与城镇是双轮驱动的;第二,做一个接地气的规划并不容易,落地规划更不容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上下联动,同时也要更加接地气地去落实;第三,就是要把品牌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之举;第四,要把彰显特色作为美丽乡村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村庄的个性。

培养乡镇干部,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源源不断。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思想认识,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把思想引领变为行动自觉,引领群众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同时,通过理论培训、专题培训、示范班培训、参观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提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能力,促进基层党员干部真正在学懂弄通、指导实践、推动振兴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乡村振兴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干部队伍保障。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

建立城市负总责的房地产市场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住房发展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当前,要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经验,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

从物理量上看,我国住房发展成就巨大、发展良好、仍有空间。我国住房市场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而国家此轮调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引发的风险。

在宏观领域中,要实现好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在大中小城市需合理布局;要控制好货币总量,使得居民具有更多的投资渠道;要发展好实体经济,地方政府不再依靠土地财政。在住房领域中,要因地制宜确定好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实施在评估基础上的住房发展滚动规划,建立健全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机制,扶抑结合的金融政策,差别化的税收制度。要采取城市负总责的房地产市场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雄安新区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

建设雄安新区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雄安新区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我们走过改革开放的40年,这是城镇化的“上半场”。现在到了“下半场”,要研究人的需求,要研究怎么建设一个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因此,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周全,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配套,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清晰,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周期。显然,雄安新区要形成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动力,就必须具备能吸引创新人群的环境品质、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

土地财政、房地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历史的功绩,但不能持续。“下半场”应是善待资产,让资产不断地持续地发挥效益,通过资产的经营来获得政府的收益,通过获得政府的持续性收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半场”的逻辑是人们选择生活的城市,在城市里面选择就业,而不是首先选择企业;是企业跟着人才走,企业随着人才聚集度来布点。

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上将是组团式的,在组团内部又细分为若干空间单元,每一层空间都注重功能混合、自我平衡。对于雄安新区,核心要解决的是城市未来长久的、自上而下的动力。在具体的建设模式上,我们强调新区的示范性,定位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其关键是把这些宏大的抽象原则,变成这个城市实实在在的物质建设的依据和基础。要用设计的理念做规划。把规划和设计的优势有机结合,理念上从追求开发效益到满足人的需求,从功能的碎片化到多元的融合,从宏大形象到人的尺度。只有这样打造出来的空间,才可能支持我们的创新,支持我们心目中的雄安新区。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博士牛璋彬:

水环境治理的根本问题

在于管网建设

水环境治理重在建立机制,要落实责任,解决“谁干”的问题;要明确目标,解决“能干”的问题;要实施路径,解决“会干”的问题;要激励惩罚,解决“肯干”的问题。牵头部门要转变传统工作方式,要善于让书记、市长知道责任,学会挂帅牵头,会分工、会派活,准确掌握信息、做好顶层设计、具备系统思维,推进目标要远近结合,措施要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落实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治理黑臭水体和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工作载体和成效,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补短板相辅相成,三者根本在管网。这些任务都是系统工程、复杂工程,需要摸清本底、系统谋划、定量决策。

水环境质量改善、提质增效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管网问题,填补空白,解决混错接,先清污分离再雨污分流,任何说不做管网就能控源截污、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技术都是不靠谱的。

学员心声

韶关市市长殷焕明:

四天时间受益匪浅、十分值得

本次广东省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从城市规划、治理角度,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邀请一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探索经验的大家为学员传道解惑,我感觉四天时间受益匪浅、十分值得,由衷为其点赞,并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韶关作为广东新的发展格局中的生态发展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主政者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的思想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改革开放的眼光去看改革开放的魅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探索一条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让这一理念在韶关落地生根、结下丰硕成果。

撰文:冯善书柳时强

新闻推荐

乡村红色旅游调研韶关河源行红色绿色秋色 古道古村古风

韶关红梨村。笑飞雪摄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南都记者阚欣摄“九连小延安”。南都记者阚欣摄“萧萧红叶雁来初”“满地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