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旅游调研韶关河源行红色绿色秋色 古道古村古风

南方都市报 2018-11-29 06:23

韶关红梨村。笑飞雪摄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南都记者阚欣摄

“九连小延安”。南都记者阚欣摄

“萧萧红叶雁来初”“满地翻黄银杏叶”“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等秋色,对于广东人来说是奢侈品。时近12月,北方早已看完红叶,而广东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绿意,只有粤北、粤东一带还能看到短暂的秋天。11月20日-2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广东省乡村红色旅游调研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南都记者随其中一支调研团前往韶关、河源两地采风,一路上尽览古村、古道、围楼、古树、红色遗址,品尝客家冬日美食,看到了难得的广东秋景,也经受了一番红色文化的洗礼。

红梨村

喝碗月婆鸡汤暖身

每年11月中下旬到12月上旬,是南雄的银杏季,坪田镇、油山镇、帽子峰等传统的赏黄叶胜地,满是珠三角来的寻秋游客。而距离南雄30公里外的韶关始兴县红梨村也是一派秋意。红梨村距韶赣高速马市出口不远,不少旅游团和资深驴友把红梨村当成前往南雄赏秋的中转站,在这里饱食一顿地道的客家乡村菜,看一看古村的围楼、祠堂,亲手去田间地头摘柚子、小南瓜,也可以住宿一晚红梨民宿,感受乡村静谧的冬夜。

采风团抵达红梨村,气温只有13摄氏度,好在一碗热汤拯救了寒躯。红梨人喜欢喝月婆鸡汤,挑嫩母鸡与生姜、米酒同煲,汤里的大量生姜可以暖身,米酒则能调味,鸡汤滋补而不腻,一碗下肚,温度迅速蔓延到四肢百骸。月婆鸡汤本是客家女性坐月子时喝的,现在当地农家常用来招待贵客。粤北正值湿寒的初冬,是喝月婆鸡汤的好时候。村头公路边的红梨生态农庄是做月婆鸡汤的好手,农庄集结了一群本土客家菜大厨,用村里的果蔬禽肉制作地道客家美食,马市豆腐、麻糍、沙煲鸭王、客家酿油豆腐……

沿着红梨村环村绿道一路踏秋而行,一侧是静静流淌的澄江河和如黛的远山,一侧是金黄的田野和分散聚居的村居。红梨村历史悠久,村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不少老建筑,竹苞松茂围楼、于万斯年围楼、大安坪赖氏祖堂、蛇窟寨、仙羊寨、红梨渡槽等。其中大安坪赖氏祖堂现在已经改造成了客家农耕文化展厅,展品大多是村民自家留存的老物件,织布机、簸谷机、蓑衣等,五进大宅仿佛变身成了一条时空走廊。

梅关古道

红枫飘零白梅始开

采风团到达梅关古道时,正是个阴雨天。来雁亭外细雨丝丝,古道蜿蜒向山顶,被雨水浸润的石头上躺着几片火红的枫叶,路边是早开的白梅。虽然没有看到蓝天白云下的层林尽染,这样的冬雨山景图也别有一番风味。

梅关古道贯通南北,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红色的诗篇。自唐代名相张九龄奉命开凿古道,这条通衢大道上走过了留下无数诗篇名作的名人志士,也走过了南来北往贩运货物的马帮、商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梅岭进入南雄进行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后,陈毅曾率领赣粤边游击队在梅岭一带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点燃了“梅岭星火”,危难之际作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这组“绝笔”诗现在就篆刻在梅关古道旁。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今时今日当我们悠闲地踏上这条古道,蓦然发现,先辈们的那些颠沛流离、舍生取义,似乎并未随着时光消逝,它们掩藏在40多公里的青石、鹅卵石古道上,在遗存的饮马槽、茶亭、关楼、诗碑上,在梅岭的千亩梅林里。

林寨古村

“避水村寨”的大智慧

不像珠三角,11月中下旬的林寨古村已经冷得像一个真正的初冬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冬雨更是把古村包裹在一个名为“悠闲”的网里,村里的老人三五成群地在屋檐下打牌,一群小孩嬉闹着跑过石板小巷,就连村里的鸡鸭也闲庭信步似的穿过雨幕去草里啄食,这就是都市人梦寐以求的慵懒冬日吧。

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中国最美古村落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学堂塾馆、花街当铺、神庙宗祠、水井马厩、戏台广场……不过最为游客津津乐道的是,林寨“避水村寨”的外号。“避水”不是因为古村从不会遭水患,相反因为旧时村子周围碧水环绕,且地势低洼,常遭水浸,村中祠堂的高墙上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的浸水线。据林寨本土作家陈仰天解释,外人之所以都说林寨“避水”,一是因为古村人习惯将船艇放置在门楼上,当洪水达到一定高度就可以把船推出来救灾,村里因此有“船艇上高楼”的说法;二是因为古村先辈建村时考虑到排水的需求,在村中建了不少排水的明沟和暗沟,雨水随排水沟流到村外池塘,村里便不会积水,可见古村人的大智慧。

怎能在这个初冬错过林寨古村?披着细雨漫步在青石小巷,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变成断壁残垣的宋代古城墙,祠堂里穿越时光而来的精雕细琢的木门窗,民居前还能打出清冽井水的压水井。在林寨,时光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被古村人妥帖地保存下来,这里有真正的岁月静好。

九连小延安

广东人必去的革命圣地

采风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河源和平县古寨镇嶂下村的“九连小延安”,这里是九连山腹地,曾是中共九连工委、和东行政委员会、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队指挥所所在地,东二支三团与驻地的六团的会师地,一度建有培训站、战地医院、大众报社等,是当年和东地区的指挥大本营和战略后方。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这里发出,为解放和平东部、龙川北部,夺取广东敌对武装和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小延安”其名的由来。

作为革命根据地,九连小延安也是相当偏僻,乘坐大巴一路穿山越岭,还要再走一段僻静的山路。沿途山林深深,小河叮咚,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走的宽阔大路是后来修建的,当年的革命先辈们走的是山林边的羊肠小道。

“九连小延安”所在的嶂下村现在已经没有村民常住了,植物占领了这里,几幢老屋立在一片恬静的绿意中,废弃的民居爬满了绿藤。如果不是革命旧址上还保存着不同时期的斑驳标语,老宅上的“林若居所”“大众报旧址”标志,恐怕很难想象就是在这些沧桑的老屋里,曾发出过那些改变中国历史的决策,曾奋斗过一群身怀家国大义的人,曾有过那样一段峥嵘岁月。老屋无声,这一份精神终是传承了下来。

采写:南都记者阚欣

新闻推荐

韶关市直机关工委举行宣讲报告会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韶关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报讯昨日,市直机关工委在市委党校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宣讲报告会,邀请市委宣讲团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