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 2018-11-27 06:44

焕然一新的西约村成为“网红”村。唐忠祥摄

文明乡风吹遍韶关大地。

韶关沙田柚丰收季节,果农乐呵呵。

乳源抓禾花鱼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体验。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始兴水南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绘就了一幅村外绿树环绕、村内景致如画的田园画卷;

以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为契机,乳源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承文化、凝聚民心的主阵地,文明新风正传遍瑶乡大地;

乡村旅游兴旺,全市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115家,带动农户数近2万户,年接待游客逾10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3亿元……

近日,笔者走进韶关广褒的农村大地,一幅幅乡村振兴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振奋。韶关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和组织、人才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下一步,韶关将根据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提出的“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带动、连片示范”要求,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有力、措施上更加精准,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1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村一品”百花齐放

乡村游综合收入过百亿

作为农业大市,韶关依托优越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目前,韶关已形成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六大产品为主导产业,以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六大产品为特色产业的“6+6”格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立足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和紧靠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韶关坚持富民兴村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品牌,把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持续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做好“特”字文章

特色水果产业助增收

水南村位于始兴太平镇西部,是革命老区村,也是省级相对贫困村,落后是这个村长期以来的面貌。乡村振兴首先要富口袋,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80后”青年魏志鹏从深圳回到家乡水南村,今年他种了约1000株柑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谈及原因,他说:“前景良好的产业是吸引年轻人回来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该村仅新屋组已有近八成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其中一半以上为年轻人。

水南村有耕地面积2460亩,水果基地1.5万亩,主要种植枇杷、杨梅、柑橘等。该村依托太平镇万亩枇杷、杨梅等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优势,与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水果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并且结合水果产业吸收劳动力从事水果采摘、包装、销售。自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以来,8户贫困户已种植优质水果73亩,待收成后,每亩可带来2500元以上的收益,实现年产值18.25万元。

贫困户陈景富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种植了10亩百香果,另外还种有桔子,承包鱼塘。他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再努力点,争取早日脱贫”。

水南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止于此,今年,该村还将结合古樟树、山塘,建设集休闲、休憩、娱乐于一体的环湖休闲小道,并在村庄进出口处打造生态景观标志,将水南村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水南村的蝶变仅是韶关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生动实践。积极培育农业新型业态,韶关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大发展。据统计,韶关全市建成7个县级电商创业园、76个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和3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1个和示范点24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115家,带动农户数近2万户,年接待游客逾10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3亿元。

为打响农业品牌,韶关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今年,韶关新增名牌产品35个,已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目前,该市有效期内的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数量已增至111个,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韶关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业生产企业(单位)291家、产品6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3个。仁化县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翁源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韶关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8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17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15家。

乡村游兴旺

去年接待游客量逾千万

韶关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镇村数量多,有104个乡镇(街道)1205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今年9月至10月,韶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及广东乡村旅游季韶关分会场系列活动,整合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色旅游食品、韶关农耕文明、传统民俗文化、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等元素,可谓亮点纷呈、人气爆棚、效益良好。

南雄手工腐竹制作、乐昌糍粑制作、乳源抓禾花鱼等活动凸显体验特色;浈江区田间趣味运动会、仁化县古村“装故事、闹春牛”活动、乳源瑶族庆丰收篝火晚会等67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10条乡村游精品线路成为韶关旅游“新宠”……

据统计,丰收节期间韶关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46.48万人次,其中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7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33%,旅游收入10.48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过夜游客28.21万人次,同比增长10.41%。

乡村旅游的兴旺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收入,该市优质农产品销售金额超过8000万元,实现由单纯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文化、休闲产品的转化升级。

近年来,韶关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以体验为导向,制定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以“旅游+农业+文化”为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年连续不断地举办赏花、摘果、农事活动体验、民俗节事体验、农耕体验等系列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2017年,该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41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约129.96亿元,同比增长20%。

2育文明乡风

优秀文化串联树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韶关坚持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

强化阵地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弘扬主旋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做好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的两个试点之一,不久前,在乳源县图书馆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了一场家庭故事分享会,9位来自不同家庭的代表讲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大家还认真观看了《家风传承》微视频,引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视,大家一致认为要传承好家风、传递真善美、凝聚正能量。

试点工作中,除了在县图书馆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外,乳源县还在部分机关单位、乡镇、村委、学校和企业设立首批文明实践所、站试点共32个,并打造了4个瑶族镇、村和4个汉族镇、村示范样板,初步建起了纵向涵盖县镇村、横向辐射党政群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逐步推开,全域覆盖。

通过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服务“五大”实践活动平台,组建“2+N”志愿服务队,实施“6+X”活动方式,乳源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尚。

瑶语广播宣讲,让瑶族同胞从家乡话中更能领会文明乡风的意义,通过乡村广场舞、瑶族山歌会更好地传播瑶乡好声音正能量……据统计,今年以来,乳源全县开展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近40场次,参加群众超过5万人次,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尚,文明乡风传遍瑶乡大地。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建设乳源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为契机,韶关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功能提档升级。目前,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三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已达74.82%,预计2018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乡村“十里文化圈”初步建成。

发挥文化优势

思想道德、乡村文化、移风易俗“三箭齐发”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村民学校、社区活动室等载体,韶关充分发挥粤北丰富的红色资源、农耕文化优势,帮助农民学习文明礼仪、树立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和《村民公约》,使之成为人人遵守、个个践行的行为规范。

韶关非遗文化丰富,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成为该市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对瑶族刺绣、仁化土法造纸、乐昌花鼓戏等7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对全市乡村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了《韶关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全市正着力打造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韶关还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全力推进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着力整治各种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聚众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农村文明乡风吹遍韶关大地。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今年全市有43个乡镇分别申报中央、省、市级文明镇,274个行政村分别申报中央、省、市级文明村。

3生态宜居

全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带动、连片示范,总结推广仁化县大桥镇长坝村“产业带动”、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党建引领”等经验模式,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韶关全市10138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启动整治的占70.5%,已完成整治的占50%,已完成村庄规划的占49%,健全村规民约、章程及村民理事会的占88.8%。今年2月9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韶关美丽乡村创建之路的做法及成效。

发挥主体作用

村民齐心协力打造“网红”村

整洁的乡村道路、宽阔的文化广场、精美的房屋墙绘、亲水平台和休闲步道人来人往……走进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这里仿如世外桃源,一幅幅生动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前,与数年前的落后面貌截然不同。

这样的变化仅用了4个月时间,谈及原因,该村党支部书记钟德明说,“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不等不靠、特色鲜明”是关键。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资金也需要人力。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一方面充分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让村民认知到新农村建设是大家的事。另一方面,在曲江区“小额工程建设模式”的带动下,依法依规减少新农村建设项目招标、审图、报建、环评等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让村民的意见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充分凸显和发挥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心齐,泰山移。村民们主动投工投劳投钱参与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动员外出乡贤捐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示范片区所在的3个自然村筹集社会资金185.5万元助力新农村建设。”西约村党支部书记钟徳明说,这也进一步点燃了父老乡亲的建设热情。

到河道里搬石头等建筑材料、贡献自家宅基地为村里建广场停车场、自发组织栽树……在河堤建设工程中,党员干部、驻村干部总是带头在前,村民、贫困户见状无不动容,不拿工钱也跟着使劲干。

村民钟佑溪说:“以前我们西约村的老屋崩漏严重,杂草丛生,我们渴望改变。现在我们团结一致,出钱出力把村里建漂亮,大家都住得很舒适。”随着该村环境的大幅提升,现在越来越多游客来村里游玩“打卡”,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点面结合

逾七成自然村已启动环境整治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韶关被称为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森林资源居广东首位,是全国重点林区、珠三角生态屏障、华南生物基因库。围绕“将全市农村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这一目标,凭借明显的生态优势,韶关着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带动、连片示范,总结推广出仁化县大桥镇长坝村“产业带动”、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党建引领”等经验模式,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截至今年10月底,韶关全市10138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启动环境整治的占70.5%,已完成整治的占50%,已完成村庄规划的占49%,健全村规民约、章程及村民理事会的占88.8%。

不仅点上发力,面上也同样精彩。在打造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上,韶关第一、二批的乳源、仁化示范片于2017年底通过省级“两年基本建成”评估;第三批至第五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正加紧推进,实现省级示范片建设县域全覆盖。而在市级重点连片工程方面,抓好环丹霞山片区、市区城郊农村片区、南雄古驿道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推进278个省定贫困村、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和主要景区、中心镇周边1089个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韶关还着力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区”,对穿越韶关的主要交通沿线,以及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广东北大门片区村庄房屋进行整治改造提升,彻底改变接壤地区农村落后面貌,提升广东北大门形象。

撰文:毕式明潘俊宇沈明礼图片由韶关市提供(除署名外)统筹:刘炎生编辑统筹:李杰伦

新闻推荐

科技创新助推企业“智造”升级 改革开放40年韶关市科技发展综述

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40年栉风沐雨。韶关与全国一道,勇于创新、勤于改革,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