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韶关乡村巨变 这些地方正破茧成蝶 韶关举办“美丽乡村粤北行 乡村振兴韶关策”主题采访采风活动
■灵潭腐竹已经名声在外。
▲阳光下的始兴田野风光美轮美奂。
▲始兴县红梨村打造的乡村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文/图:新快报记者 尹政军
通讯员 沈明礼 徐志文 董子龙 陈志文 龙晓华 叶世明(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前言
实施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视察广东时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的新格局中,韶关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核心区。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大有可为。当前,韶关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书记李希在韶关调研讲话精神,把乡村振兴与基层组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力争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看,这里风景如画!
看,这里民风淳朴!
看,这里安居乐业!
看,这些曾经偏僻穷困的小山村,正破茧成蝶。种果树、办民宿、搞大棚……11月8日至11月10日,新快报记者一路跟随“美丽乡村粤北行 乡村振兴韶关策”采访队伍走进韶关各市县的乡村田间,且看这些偏僻小山村,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棋局中如何破局。
镜头1
始兴县红梨村 留住乡愁 来这里的人都说“醉了”
晚秋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始兴县红梨村田间灶头,微风拂过,金黄色的穗浪泛起阵阵波浪。碧绿的澄江河从村中蜿蜒而过,潺潺的河水中几只小鸭在嬉戏。满腿泥巴的老农收拾起农具准备回家,手巧的靓姐在捏菜包糍,身强力壮的汉子正打着糍粑……这就是红梨村的日常。游客陈小姐说:这个村子简单而淳朴,让人记起了乡愁,找到了儿时的欢乐,令人陶醉。
驱车行经韶赣高速从马市出口沿244省道前行约2公里,我们来到了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红梨村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全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391户,1601人。
在马市镇常务副镇长陈智炎的记忆里,以前的红梨村到处污水横流,有着百年历史的赖氏祖屋被村民当成了猪圈鸡圈,村民们过着靠山吃山的穷日子。改变发生在省编办对口帮扶小组进驻红梨村后。“上造种烟、下造制种,山上种果,池塘养鱼”的传统产业布局,“设施观光农业、中药综合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客家文化创意”的现代产业规划为红梨村提供了实操的可能。
陈智炎介绍,红梨村采取“村委会公共服务、旅游公司整体运营、合作社专业运作、农户有序参与”的模式,完善专业合作社运营,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树立红梨品牌,打造帮扶项目落地平台,切实增加贫困户、全体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红梨村旅游资源丰富,美丽迷人的村野风光;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客家围屋;大安坪古村落、红梨渡槽、仙羊寨、古榕(樟)树……红梨村打造的“农业乡村综合体”已经初见成效。“在我们这里,晨有公鸡打鸣,夜有虫叫蛙鸣,闲可下河抓鱼,雅能博览古今。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还有得带。”始兴县宣传部副部长徐志文说,始兴县红梨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享红梨、忆棠梨商标,开办了红梨生态农庄、微店、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等,开展了特种瓜果种植基地,种植特种瓜果。2018年,红梨村先后组织开展了红梨柚子节、小吃文化节、乡村旅游文化节、始兴县丰收节暨生态农博会、广东省航模和轮滑比赛、广东省户外运动挑战赛等活动,每次活动吸引各地游客逾2万人次。
镜头2
南雄市灵潭村 能人回村 美丽画卷从这里展开
农忙已过,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黄屋村小组支部书记、村理事会理事长黄祖伟却没有闲下来。理事会流转来的200多亩水稻田早已收割完毕,稻谷全被南雄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金友公司收购,20万元妥妥入袋。而现在,黄祖伟正在筹划另一件大事。村另一头,理事会又流转了100亩荒地,请专家、给土壤做化验、平整土地……事情正有条不紊地铺开,按照规划,这100亩土地将被种上“沃柑”,这里将成为省农科院“沃柑”种植的试验田。
“我计划把这里做成体验式的果园,沃柑本来经济价值就高,如果利用旅游再一次提升它的附加值,前景还是很好的。”黄祖伟仿佛看到了沃柑飘香游人不息的美妙场景,他说,如果做得好,他们还将把村里的一些闲置山地开发起来。
黄祖伟是灵潭村请回来的能人,他在广州开过鞋店,在韶关做过通讯,虽非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过得安逸舒适。2016年,受村里的邀请,黄祖伟再次回到灵潭村时被震到了,那种变化用“翻天覆地”绝不为过。黄祖伟没有多想便做了个决定:回村。没有工资没有待遇,有的只是一句承诺:等以后村里好了,大家绝不会忘了你。
黄祖伟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自受任黄屋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兼村理事会理事长职务后,他每天挖空心思想的事情便是怎样让村民富起来。统一流转土地300多亩,部分种水稻部分种沃柑,承包利用灵潭村光伏发电的棚子种植蘑菇……一项项一件件事情做起来,一笔笔收入进了村集体的账。
村集体有了收入,黄祖伟却拒绝了村民要给自己发工资的好意,他说:“我是一名党员,现在村里还不是很富裕,我们现在要让这些钱先转起来,等以后条件好了,我相信大家也不会忘了我。”黄祖伟把部分分红直接发到了村民手中,重点照顾贫困户,剩下的收入则投入到其他集体产业中去。杨雁炳就是黄祖伟重点“关照”的对象,50多岁的杨雁炳因家贫常年和妻子寄居在村民闲置的房子里,2016年,黄祖伟安排村集体垫资4万多元给杨雁炳盖了新房子,还安排杨雁炳到村产业里干活,让杨雁炳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我的愿望就是村里富起来,走进灵潭村,就像走进了一个花园,山清水秀,村民安居乐业。”在许多年前,黄祖伟的这样愿望就如一场“美梦”,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而现如今,灵潭村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在灵潭人的共同努力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条条绿道、一片片花海、一栋栋楼房、一个个广场……灵潭村旧貌换新颜。
成立经济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能人纷纷回乡大展拳脚、百年传统“灵潭腐竹”家喻户晓……灵潭村民正走向小康。
“讲就要讲真话,真是一天比一天好。”50多岁阿婆蓝蓝带着孙子在村里新建的广场上玩耍,阿婆每说一句总要把“讲真话”“实事求是”挂在嘴头,她说,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下转06版)
(上接05版)
镜头3
仁化县瑶塘新村
靠山吃山特色民宿带来乡村巨变
位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丹霞山核心景区。近年来,仁化县丹霞街道黄屋村委会下辖的瑶塘新村围绕“特色民宿”做文章,下活了“靠山吃山”引领村民致富这盘棋。
刘永强是瑶塘新村的老村长,在“靠山吃山”的这盘棋中,这位老村长其实早已落子布局。瑶塘是个小村,全村仅44户177人。以前,各家各户多以种植水稻和柑橘为主,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穷苦日子,刘永强心有不甘,他总想着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做点文章,赚点钱。
“这山沟沟里,谁来吃饭谁来住?”刚开始时,村民们都不看好刘永强的生意,谁也不曾想,刘永强的生意却火了,刘永强也赚得盆满钵满,有了刘永强领路,许多村民也开起了客栈、餐厅。
瑶塘新村是环丹霞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程和“丹霞彩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重点村之一。特色民宿吸引了许多外面的人来投资,现已建成以自然生态、禅文化、音乐休闲、图书阅览为主题等特色民宿 44 间,其中本地村民经营的有20间。瑶塘新村还注重发展农家乐、特产店一批,形成旅游、住宿、娱乐、购物一条龙服务。
本地姑娘小孙在一家名为“禅语”的民宿工作,她告诉记者,这家“禅语”的民宿隶属“印象丹霞”公司,该公司在瑶塘新村共投资建设了包括禅语、艺术家、图书馆等主题民宿共5家,“平时的入住率也很高,周末更是火爆,不提前预定根本住不到房间。”小孙说。
记者注意到,这家民宿装修设计颇具风格,一楼大厅古色古香,处处透着“禅”的意境,三三两两的客人泡着茶聊着天,悠然自得。民宿每间客房以“舍得”“欢喜”“常乐”等禅语命名,走入房间,全实木定制的家具让人眼前一亮,房内飘来幽幽的檀香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据了解,目前瑶塘新村有床位800多张,2017年瑶塘民宿共吸引游客16.8万人次入住,民宿经济营业总额超2000万元,村人均收入3.8万元。
镜头4
仁化县长坝村 精耕细作 长坝沙田柚贵得你服气
金秋十月,正是柚子丰收的季节。11月9日,记者采访团来到仁化县大桥镇长坝村时,村民邓福清家早在几天前已将自家果园的柚子采摘入库,再过10多天的上糖期,柚子便可上市了。按照以往的价格,柚子批发价也要12元至15元一斤,“今年应该有10多万元收入。”邓福清从2009年开始种柚子树,如今的他正在摆脱穷困的日子走向富裕之路。
大桥镇宣传委员钟祥坚告诉记者,长坝村以前是典型“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初,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长坝村种柚树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长坝村已成为“中华名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坝沙田柚的主产区。长坝村现种植沙田柚2.5万亩,有6家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家家庭农场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到2017年,长坝村沙田柚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产值2.4亿元,长坝村集体年收入达9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说起长坝沙田柚,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丹霞谢柚的创始人、韶关金喆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谢坤佑,他种出的柚子冠名“谢柚”,享有“柚子大王”的美誉,他带出的种植柚树技术人才成千上万。
如今的金喆园坐拥1000余亩柚树林,柚子树1.3万株,今年年产120万斤,而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慢慢来,流着该流的汗,用最笨的有机土法种植,慢吞吞的果,才是有内涵的果,一等就是7年,为的就是等一个好结果。”谢坤佑没想着种柚树赚钱,“乐土、笨树、懒人、慢活、好果”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为了改良这1000多亩的山地,谢坤佑花了6年时间重建了一条原生态链。
10年的耕耘,10年的执着,10年的匠心雕琢,谢坤佑终于换来了“谢柚”的那一丝与众不同,让它享有“云南有褚橙,广东有谢柚”的美誉。
镜头5
翁源县兰花产业园
下“血本”扶持 打造中国兰花王国
韶关市翁源县被称为“中国兰花第一县”,有着“中国兰花之乡”的美誉。其国兰供应量超过全国销量的50%,是全国最大的兰花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兰花供应基地。
11月10日,“双十一”前一天,对德芳兰园老板娘刘芳来说,记者们的到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段时间,是她最忙碌的时候。
“请大家晚上十二点调好闹钟啊,准备付款,慢一点你可能就错失良机了。”记者到访时,刘芳正对着手机做直播,京东、淘宝、天猫三个平台同步直播,向大家推荐自家和周边其他兰园的兰花。
刘芳告诉记者,近两年来,网购的业务量激增,现在每月的成交额过百万元,大有超于传统批发零售之势。
德芳兰园取刘芳和丈夫曹德兴名字中的“德”“芳”命名,夫妻二人也是因兰花儿结缘。曹德兴是台湾人,刘芳是个湘妹子,两人在花市卖兰花而相识。后来,曹德兴在同学的介绍下来到翁源开始了兰花种植,到如今,德芳兰园已经发展到四个兰园,种植面积200多亩,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翁源县政府在财政并不宽松的情况下,每年还从县本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用于配套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累计投入近30亿元,集中解决园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问题,受到了种植户的高度好评。
镜头6
翁源县青云村
水果蔬菜当家 一村一品 带领村民致富
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营详仔小组村民许明聪最近和人聊天声音都要比平常响亮,嘴角常常挂着笑,他家的小楼房要竣工了,这对他来说,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人生大事。
许明聪的家住在青云村的山窝窝里,以前,除了山里的几亩薄田,许明聪就靠打零工赚几个零花钱,一家六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许明聪开始种上了鹰嘴桃,后来又种了20亩的砂糖桔,政府每年为他提供6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外,各种技术培训也从未少过。
“他家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今年的鹰嘴桃收入有10多万元,砂糖桔也有6万多元,家里盖了新楼房,人当然也自信多了。”青云村村委委员李厚景说。
青云村村主任曾庆福告诉记者,青云村有着丰富的山林资源,如青云山自然保护区、青云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种植扁豆、鹰嘴桃,并把红边扁豆和青云山鹰嘴蜜桃打造成青云村的知名品牌,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今年扁豆长势较好,采摘期比往年持久,全村1500多亩红边扁豆喜获丰收。”曾庆福说,全村种植鹰嘴桃1300多亩,种植扁豆1500多亩,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
村民富起来了,乡村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广场、景观绿化、村中巷道、阳光垃圾屋等公益项目相继完工,今年5月20日,在青云村县内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翁源县委黄令遥与青云乡贤共话发展,青云乡贤代表在“弘扬青云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倡议书上签名,愿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共谱青云发展新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市发展和改革局召开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省、全市学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