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村至今已有720年历史中大昔日石牌办学为村里子弟留学位
旧闻新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有贵
“石牌”二字是什么概念?是石牌地铁站,是“城中村”,还是“廉租屋”的代名词?不过,历史上的石牌可是“大名鼎鼎”:石牌乡生产的藿香远销国外;20世纪30年代,老中大建设新校区的时候,就是在石牌乡的地盘上建成的;暨大在广州复校,也是在石牌的地盘上耸立起来的。
石牌早在宋代已建村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董氏基祖董裔隆从南雄迁徙南来,结茅定居,渐成村落,称为董村,后改叫做庙边岗。后来,邻近散居在谢角湾、蚬壳墙等各姓氏村民渐次聚居庙边岗,遂成石牌村。石牌建村已有720余年历史。
为啥叫“石牌”呢?当时的庙边岗这里有较多的山坟、墓碑、墓道,墓道两边有不少石人、石兽等石雕,石牌也就因此得名。
1937年前,石牌村属于番禺县鹿步司管辖。1937年,石牌村正式归属广州市管辖。1946年以后,虽区域建置划分频繁交替,但还是隶属广州市管辖范围之内。
站在山桔顶放眼望田野
历史上的石牌村靠近珠江边,海拔10~20米,村周边田野多为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村的中、北部错落分布若几座小山岗。位于村庄中心的山岗名叫庙边岗,又叫山桔顶。
1912年,石牌村有耕地4800亩,另有大小山岗、陂塘、水塘、荒地及村民住宅等,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其后就开始“瘦身”,地理范围逐步缩小。
1925年,广东大学(后更名中山大学)在石牌五山开辟第二农场;1929年,在石牌村东面、员村北面建设石牌公园,后曾先后改名为中山公园、森林公园、东郊公园,就是现在的天河公园;1930年,广州市政府在石牌岭坟岗、大坳头一带也就是今华南师范大学操场兴建跑马场,面积达19万平方米;1931年,中山大学在石牌五山地区筹建新校址,共收用石牌北部土地约3.5平方公里,也就是现在华工和华农的五山校区的大部分地块。
暨大在石牌村东面复办
当年中大新校区的建设可谓是举全省之力而成,位于城郊的石牌乡也不例外。新校区建设征用了石牌乡的地块,也即现在的五山地区。当时石牌村与校方签有协议,约定陂塘中的水为农田灌溉用水,归石牌村使用,每年留3个学位给石牌村民子弟就读中山大学。
由于中山大学与石牌村良好的历史关系,民国时期,中山大学师生在石牌村举办了夜校、识字班。
1934年,石志诚国民小学从潘氏宗祠迁往董氏良湖公祠,并改名为番禺县第四区石牌中心小学。
1937年,中大举行迁校后规模最大的校运会时,运动员还有石牌村的400多农民运动员参加。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原来跑马场位置开办军政大学;1950年改为南方大学,1952年,华南师院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在此开始兴建;1953年广州市归国华侨学生补习班学校在石牌村东面的太婆山,也即今天暨南大学校内的西北面创办;1956年黄埔大道建成通车,横穿过石牌村的南面;1956年广东教育行政学院在石牌的鸦岗,也就是今天的岗顶兴建,位置就是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58年9月暨南大学在石牌村东面重建开学。石牌进一步被城市包围,最大的“城中村”便产生了。
(注:本文主要参考了《广州市地方志》《广州民国日报》《石牌村志》《华南师范大学校史》《广州市天河区志》《中山大学校史》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农历九月十三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李姓过姓氏节的日子,这天,数千李姓族人溯源敬祖、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