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乡村人才 助力韶关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韶关,由于地处粤北山区,不仅乡村人才存量不足,而且流失严重,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新时代,再造乡村人才,打破人才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韶关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瓶颈
(一)韶关乡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韶关市有农村劳动力12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50.3万人。韶关籍大学毕业生每年近2万人,回到韶关工作的仅为10%左右。2017年韶关市内技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为5581人,其中留韶就业大概1500人,在韶工作人员仅为26.7%,乡村出现“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现象。
(二)乡村振兴人才严重匮乏。“老龄化”“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的乡村,人才日益匮乏。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多数农业经营者还停留在依靠经验种植养殖,农户的技术获取能力、消化能力与利用能力不强。二是产业发展带头人、致富能手缺乏,难以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共富影响力有限。三是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四是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低,生产经营人才严重缺乏,营销模式陈旧。
(三)基层干部乡村治理和致富带动能力弱。一是乡村治理自主能力不足,基层党组织人员中初、高中学历较为常见,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美好物质文化和服务的需要。二是社会协同和整合差。在乡村人才大量流失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掘出来,乡贤等传统民间力量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整合。三是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不强,农村两委班子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且受教育程度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
再造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指的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战略性安排,使之合理化、科学化。再造乡村人才,既表明乡村人才培养和造就意义的重大,也表明乡村人才培养和造就的难度,还表明培养和造就任务的艰巨,需要多措并举。
(一)树立新型的农村人才观,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一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加入新农人的队伍。二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通过兼职聘用、周末工程师、技术咨询、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鼓励和扶持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创新创业。四是完善项目引才机制。通过合作项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聚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拓展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渠道。
(二)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注重对新农人的培养与造就。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多种资源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例如,韶关市可以利用韶关学院和各类技师学校培训资源,通过定向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本地化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镇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兴旺播下人才种子。三是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搭好乡村振兴的班子,提升其乡村治理和致富带动能力。“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不忘初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美好物质文化和服务的需要,将乡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和排头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0月26日在英德考察时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
新闻推荐
市领导参观摄影展。韶关日报记者童铜韶张伟冯兆宇摄市长殷焕明向新闻采访团授旗。本报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