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才子廖燕
在一次潮州采风活动中,我看到一幅署名为“廖燕”的书法,因为同姓,且名字相似,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便向同行的一位老师询问道:“廖燕是何许人也?”那位老师一脸惊讶地看着我,随即调侃道:“你是韶关人,连你的祖宗廖燕也不知道?亏你爸妈还给你起了一个跟他这么相似的名字呢!”调侃归调侃,随后老师告诉我,廖燕是一位清初名士,也是一位思想特立独行、文笔锐利的诗文大家,终其一生写出了厚厚的一本文集,名为《二十七松堂》,有学者认为成就不在桐城诸子之下。最后,老师还告诉我:“难得你跟他这么有缘,或许你可以写一本关于他的书。”
从潮州回来,我特地去了相传“二十七松堂”的所在地——今韶关市武江区中和巷走了一圈,当年的不老青松早已无处寻觅。循着这条幽幽深巷一路询问打听,知道廖燕其人的竟然寥寥无几,我不仅感觉有些遗憾与失落,这是怎样一个落魄文人,以致不为故乡民间所知?于是,我开始查找和翻阅有关他的书籍和资料,发现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并不多。我有些为廖燕鸣不平,不是说他的才华成就不输于桐城诸子吗?怎么关于他的史料却如此贫乏呢?很快我就找到答案了,也许这与他终身不仕有莫大的关系。
廖燕,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清顺治元年(1644年)生于广东曲江(今广东韶关市武江西河片区)。其祖父廖应麟精通儒释,兼善风水地理,曾一度发家。但后来家道中落,廖燕十岁才进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所思所想异于常人,入学不久他就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学的目的是什么?只为了考取功名吗?”老师回答:“学而优则仕,自古就是为学之正道。”“那先生满腹经纶,却未能考取一官半职,而且当官的读书人毕竟少数,那么大数多人所读之书不就毫无用处了吗?”老师无言以对。小小年纪,即善独立思考,为日后反对旧俗、挑战权威埋下了种子。
尽管对为学的目的提出了质疑,但在私塾里,廖燕还是跟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认真学习八股文,希望走科举入仕之道。除了研习死板的八股文之外,廖燕还大量阅览那些被世人冷落的古文诗词,这让他在读书人中显得与众不同,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务正业之嫌。廖燕19岁那年考中了举秀才,可是后来终身不获一第。
廖燕在25岁时彻底摒弃了科举考试,并作文揭露批判科举八股对读书人的束缚和危害,他说:“明制以八股取士,巧于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焚书是使人无书可读;明与清朝使人有书而不肯读,愚天下之法莫妙于是。”
有人把廖燕与陶渊明、孟浩然等文人逸士相提并论,认为他痛恨官场里的尔虞我诈,不屑为官,然而事实上他只是放弃了科举,并没有放弃当官的念头。“学而优则仕”,他自认是个怀抱利器的人,极希望有所作为、渴望建功立业,所以曾几度出走,想效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言论震撼天下、惊动朝野,从而获得帝王的赏识。他甚至两度上书两广总督吴制府,以古之贤才自喻,毛遂自荐,祈盼吴制府能委之以重任,然均不得音信。
上书失败后,廖燕深深感到以“奇计取仕”之艰难,前程渺茫,心中郁塞不通,却无人可诉,有时只能去与村童老圃交谈,这样,他便接触到了一些比他过得更凄苦的社会底层百姓,更多地了解到了民生疾苦,由此也更增添了他心中的愤懑与不平。他实在是不甘心的,却无力改变这种怀才不遇的现状,只好发为文章,最终结成诗文集《二十七松堂集》。朱渠在为《二十七松堂》序中所言:“柴舟所历,穷通常变荣辱;辛苦流离,与夫忧虑险阨患难之故,无不备尝,不平之气,激而为诗与文,而诗与文即有以平其不平之气。”
诚然,《二十七松堂》里面的诗文大都慷慨淋漓,放言高论,敢于向公众默认的传统提出质疑,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非一般文士所能企及。正如韩愈在《送孟东野序》所说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廖燕之所鸣,大多针对封建统治专制积弊,社会陋习,道统道学。其观点的鲜明卓异,文字的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封建时代,家里有长辈去世了,后辈都要请风水先生到处察看,以期找一块能使子孙发迹的所谓的“风水宝地”,致使长辈遗体迟迟不能落葬,天气炎热时尸体恶臭难闻。廖燕对此陋习极为反感与不满,他认为,父母死了,做儿女的就应该使父母遗体入土为安,尽快落葬。如此拖延时日,东寻西找,“以父母骸骨为求功名富贵之具”,这是何等不孝之举啊!
在文学上,廖燕主张“道重于文”,但这“道”指我们对天地大自然的认识与感受,唯有对天地大自然有真情实感,才可能有性情之真,性情真则文自至。他反对模拟抄袭,要独抒性灵。他说:“笔代舌,墨代泪,字代语言,而笺纸写影照,如我立前而与之言,而文著焉。”这与公安派袁宗道所说:“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是一致的。尽管廖燕与公安、竟陵派的文学主张极其相似,但其文章却与这两个文学流派迥然不同,廖燕之文壮美、博洽、奇峭、质奥、走偏锋,这是公安、竟陵之人所无法企及的,也使得廖燕有一种曲高和寡,卓而不群之态。
廖燕敢于挑战先贤,对朱程理学持有批判的态度,却对同为终身布衣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推祟倍至,我以为这就是文人之间所谓的“惺惺相惜”。廖燕僻处南方一隅,无名无位,一生穷困潦倒,极不得志,尽管如此,他的才华他的气质和《二十七松堂集》中所蕴含的理性光芒是掩盖不住的。
新闻推荐
日前,曲江区团委,曲江区志愿者协会在老区马坝镇江畔健身广场开展曲江区第八届圆梦大学筹款义卖活动,为应届贫困大学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