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熔铸灵魂 实干冶炼真功
上个世纪60年代,“小三线”建设高潮席卷韶关,中央和省决定投资建设韶关冶炼厂。1966年夏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怀揣创业雄心,用信念、毅力、热情和干劲,在一片荒山野岭中建成了我国首家“ISP密闭鼓风炉炼铅锌”工厂——韶关冶炼厂。他们顶日冒暑,披星戴月,吃着干粮,住着“干打垒”,艰苦奋斗、攻关克难,用磐石般的理想信念,创造了中国铅锌冶炼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修路建厂发挥铁人精神
今年80岁的工程师夏茂林是韶冶的开荒牛之一。1964年毕业于长沙冶金学院中冶专业的他,被分配到广州冶金局从事管理工作。1966年韶冶建厂正是缺乏人才之时,他来到韶冶筹建办,并在两年后将家人接了过来,从此在韶关扎下了根,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韶冶。
“那时候的韶冶一片荒芜,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住的是自己搭的草棚。当时的食堂连买一口铁锅都很困难。饭菜油水少,干体力活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工人们经常吃不饱饭仍在坚持干。”夏茂林回忆道,“当时十六冶负责基建,我们一心想把冶炼厂建好,无论是干部、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参与劳动。当时我们挖的沉淀池大概长100多米、宽70多米,每天从早干到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布满茧子。大家都想着把工作做好,没有人叫苦叫累。我们修建的1号公路至今仍在使用呢!”
毕业于湖南大学,又在葫芦岛冶炼厂工作几年后,副总工程师姚君山带着家小来到韶冶报到,他到任的第一件工作并非发挥他的冶金专业专长,而是跟工人们一起在烟尘滚滚的基建工地劳动,修道路建厂房,直到“三米外看不到人影”的工地矗立起了高大的现代化车间。“那时候啊,蛮骄傲的,看着一个厂就在我们手里诞生了。”提到这段艰苦的创业初期,姚君山也深有感触。
1968年至1972年,先后有一批退伍兵、知青和技术工人来到了韶冶,成为了韶冶的中坚力量。全厂2000多人一起发挥“铁人精神”,拿着锄头、铲锹和簸箕,全靠人力修路、挖池、建房,全国首家“ISP密闭鼓风炉炼铅锌”工厂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攻坚克难变不可能为可能
“ISP密闭鼓风炉炼铅锌法”是英国帝国熔炼公司专利技术,当时在全世界也仅有18家应用此专利的冶炼厂。但是在建厂之初,因为价格问题,日方不肯提供设备和专家,韶冶建厂全靠自力更生。当时冶金部、外贸部决定全部设备交由上海市有关工厂制造。制造密闭鼓风炉难度很大,要有耐高温、防腐蚀功能的转子,需要用蒸汽机带动鼓风机运转,成本高、风险大。最终上海方面攻破了难关为韶冶提供了设备。
作为我国第一家“ISP密闭鼓风炉炼铅锌”工厂,韶冶人本身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面对技术难题,韶冶人通过不断开动脑筋、攻坚克难,攻破了许多难关,如将电子皮带秤运用到生产上,通过毫伏信号换算矿石重量,试验成功后,全国各地都有人过来学习。就这样,在全厂职工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断奋斗下,1974年,试车试产,第一炉铅锌水正式开炉,中央、省、市里的领导都来视察,场面十分壮观。后来又经过两年多攻关,对产品质量提升、烟气排放、废品回收等方面工艺不断改进、摸索,通过做试验分析化验找出问题。1977年韶冶正式投产,铅锌年产量达5万吨,上个世纪80年代产量达到了7.5万吨,创造了奇迹。
铆足劲把工作做好
“白手起家”的韶冶人,在没有专家、没有经验和资料的情况下,铆足了劲儿想要把工作做好,一方面艰苦奋斗、踏实干事,另一方面,不断通过研学、参加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
“我主要负责搞计量工作,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并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给工人讲课、办培训班,教授管理、生产流程、计量程序方面的知识。”夏茂林说。从中冶专业到计量专业,在精益求精的追求下,他成为韶冶仪表专业的元老,并毫不吝啬地将知识传授给其他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老一辈韶冶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出了许多徒弟。他们中,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是业务骨干,继续传承着老一辈韶冶人的工矿精神。
如今的韶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铅锌冶炼生产基地。韶冶所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资源型产品国际名牌——“南华牌”,早已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旗下多种产品分别荣获国优、部优等称号,其中铅锭、镉锭获得国家金质奖,锌锭获得国家银质奖,南华牌铅锭、锌锭、热镀用锌合金锭、压铸锌合金、银锭、工业硫酸等多个产品荣获有色金属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这都离不开一代代韶冶人历经半个世纪的工矿精神的传承。
“我是1998年退休的,在韶冶干了33年。我们那一代人都是不计报酬的,只想着把事情做好。总结来说就是"青春奉献不后悔,两袖清风到退休,满堂儿女很幸福"。”回想起这段岁月,夏茂林老人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现拟对韶关市北江路延伸工程进行勘察、设计招标(第二次),本工程招标项目主要规模:本项目为韶关市北江路延伸工程,定位为城市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