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南桥“迎故事” 从古时走来 娱乐中教化
● 黎金本/图、文
千年迁徙形成的客家民俗,在保留了中原遗风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当地原住民的风俗习惯,形成既有强烈的文化坚守色彩,又有兼容并蓄的客家民俗。赣南寻乌县南桥镇的“迎故事”习俗以历史悠久、场面恢宏、意蕴厚重、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2016年12月正式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迎故事”是以编扎和抬架的方式,将6至8岁的孩童以2至4人为一组,装扮出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固定在木架上(俗称“故事棚”)进行巡游。它与同属客家地区的龙岩连城“走古事”、梅州五华“扮古事”有着相似之处,也与湛江吴川的“飘色”和汕尾陆河的“撑景”异曲同工。
关于南桥“迎故事”活动的由来,当地曾有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明朝末年,从福建宁化辗转而来的陈、刘、程、曹、谢、曾6姓客家先民,来到牛斗光(南桥前名)后,见这里水草肥美,山地开阔,是理想的栖息生养之地,便停住跋涉的脚步,在此落地生根。迁徙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扎根后也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要面对来自自然界的旱涝和山野间的野兽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各宗族间的争斗。由于他们初来乍到势单力薄,常受欺辱。严峻的现实告诉他们,要求生存求发展,只有团结起来壮大力量才能站稳脚跟。于是,他们6姓先辈歃血为盟,结成同生共死的命运共同体。并约定每年农历九月廿八举行盛大的“迎故事”活动,造声举势,震威扬名。
“故事会”期间,南桥镇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村屋街巷鼓乐喧天,笙歌鼎沸。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活动当天,按六大姓氏各编扎一个“故事会”的原则,先在南桥中学球场集结。上午九时过后,巡游活动正式开始。巡游队伍前面以 “客家迎故事”牌匾和灯笼为前导,随后是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牧童骑牛”的人物造型,接着分别为“福满人间”“刘三姐”“孔子办学”“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岳飞精忠报国”六个故事会。为了增强观赏性,把舞龙舞狮队、民间乐队、歌舞队、腰鼓队、唢呐队等游行方队,分别安插在六个“故事会”之间,前后延绵几百米,人数达三、四千人,场面恢宏,蔚为壮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如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田。据了解,故事会的故事内容每年都不一样。通过解读这些历史故事,让人们在向历史上的模范人物学习的同时加深爱国爱乡之情。
巡游队伍所到之处,沿途村民店家纷纷点燃鞭炮以示欢迎。游行路线先经老街至南桥大桥,再折返至镇政府门前广场,进行歌舞、舞龙、醒狮、划龙船等其它形式的表演,最后回到南桥中学球场,整个过程约四个钟头。其间,南桥圩镇鼓乐齐鸣震耳欲聋,鞭炮声声硝烟弥漫,人如潮涌沸沸扬扬,大街小巷犹如被春水激活的溪流,澎湃而灵动。
“迎故事”这一民俗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敬贤尊圣、德行兼修的传统美德;对增强乡民间的团结友爱,满足百姓文化娱乐的需求,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闻推荐
这个80后创二代打理着6家购物中心 要用商业创新引领家族产业升级
吴芳华和父亲吴火豪“我做事比较有冲劲,想做什么就去做。”齐肩卷发、笑语晏晏的吴芳华看上去俏皮温和,却自认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