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忠诚于事实的记者

南方日报 2019-12-04 06:45

扫一扫,关注南方号

“我与南方”

●李通波

作为一名记者,一生中值得回味的荣光时刻,皆是源于采访和报道,源于呈现并还原真实。而这种荣光与贴近事实的机会,是南方日报带给我的。

1969年,我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因为出身好又是党员,算是“根正苗红”,又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有能力胜任记者岗位,1970年便被分配到南方日报社。

1978年开始,我被派驻到海南记者站任职。第二年,时任南方日报社社长丁希凌陪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到海南时找我谈话说,中央准备在深圳办经济特区,报社决定把我派过去,理由是我年轻,思想解放,业务上又能独当一面。

深圳以前没有新闻单位,南方日报在深圳第一个创立记者站,我是站长,“深圳首位记者”的头衔,就这样历史性地落在了我头上。

但其实,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并非仅仅是一个只有上班期间才工作的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从没停止过关注这个社会。

1987年夏天,我与深圳特区报美术编辑、漫画家庄锡龙,陪同泰国侨领、实业家庄木明先生从深圳赴潮州探亲。路过海丰县城时,因为大雨,我们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停在路边。我透过车窗发现一家餐厅的几个洗碗工,居然趁大雨用满街的污水来洗锅盆碗筷。

目睹满街污泥浊水,垃圾遍地无人清理,我心中难以平静。所以数日后,我专程到海丰县城实地调查。看到那条不足300米的街道上居然有80堆垃圾,没有草木等绿化,一间挨一间的小食店门口挂着的猪肉和海鲜上,成群的苍蝇围绕着飞来飞去。炸油条、卖小食的摊位更是随意摆卖乱放。汽车一过,漫天灰尘,人人掩鼻。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县卫生防疫站门前,也堆着一大堆垃圾,死猫烂鼠陈尸在上,绿头苍蝇、蟑螂满地,令人作呕。

这场景令我越看越气,秉持着身为记者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决定写稿批评海丰县领导的不作为。

批评稿发回南方日报社,编辑部立即作了处理,但没有马上见报,而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先与海丰县委、县政府联系,把我写的尚未见报的批评稿寄给他们。

海丰县的领导收到南方日报编辑部的信件后可以说是又怕又喜:怕的是他们的不作为与脏乱差被记者发现了,写出批评稿来了;喜的是还没有见报,还可补救。

随后,海丰县领导立马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整顿市容市貌。次日,县里机关干部全部放下手头工作,出动10多辆卡车和200多名机关干部,带头清理垃圾,疏通污水管道,拆除窝棚,取缔无牌小食店,路边的绿化工作也立即开展,栽上树木,种上花草……经过这一番全面整治,海丰县城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海丰县城的脏乱差还需不需要报道批评呢?我认为一定要的,但批评方式可以改变。最后,我这篇题为《一篇还未见报的批评稿发出以后——海丰县城太脏了》的稿件在《南方日报》刊登出来,南方日报编辑部还为此配发了评论,赞扬海丰县领导知错就改的态度。

海丰县后来专门派了一位办公室主任,带上县委、县政府的感谢信,来到南方日报社,向编辑部和我表达谢意。

而最重要的是,这次观察及报道改善了海丰县城群众的生活环境。全面整治后,群众纷纷拍手叫好:“海丰县城干净了!”“太感谢《南方日报》了,太感谢记者李通波了。”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记者最快慰的时刻。做记者应当不为钱不畏权,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记者忠诚于事实的时候,他就是社会的良知。

南方日报社成立70周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名老记者,我由衷地希望报社的年轻同人发扬报社老记者们不怕苦不怕累、深入采访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采访写稿,做个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记者,在报社70周年的新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南方日报深圳记者站原站长、驻深记者协会名誉主席)

新闻推荐

海丰百万大劫案最后一名劫匪自首伏法 智慧新警务不断升级,逃犯藏匿25年逃无可逃

南方农村报记者欧阳胜勇实习生伍思懿通讯员陈显滔“我已经藏无可藏,决定放弃逃亡,回来海丰投案自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