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七十年打造“魅力红城、滨海新城、生态绿城” 汕尾:奋力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南方日报 2019-10-04 06:20

夜幕降临,汕尾品清湖上的七彩海上栈道绚丽夺目。南方日报记者陈欣欣摄

升级改造后的海丰红宫红场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郑志聪摄

陆河共光村的万亩梅园湖光一色,景色宜人。南方日报记者陈欣欣摄

汕尾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拥有绵延7公里的原生态海岸线。资料图片

清晨的阳光洒在港湾海面,轮渡的鸣笛声唤醒了这座滨海新城,白色的水鸟在岸边展翅盘旋,红色的扶桑花在路边争妍斗艳;夜幕降临,善美广场总是热闹非凡,市民游客或漫步于七彩的海上栈道,或坐在绿道旁的石凳上欣赏璀璨星空。在汕尾这块红色沃土上,正崛起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汕尾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历经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从一个滨海小镇到奋力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绘出“魅力红城、滨海新城、生态绿城”的优美画卷。

●南方日报记者陈欣欣南小渭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魅力红城

90多年前,“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领导众多海陆丰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早期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这片全域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乘法效应,擦亮了多张红色旅游名片:海丰县实施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革命旧址升级改造工程,大手笔打造长3公里的全国第一条红色文化街;陆河县北中村瞄准年轻人市场,打造集休闲娱乐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全省首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公园;陆丰市下埔村以“红色乡村、生态旅游”为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红色产业……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新山村、红色文化街客流量均超过6万人次。

如果说红色是汕尾最鲜明的文化底色,那么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便是绘就汕尾城市魅力画卷不可缺少的颜料。

作为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汕尾的文化多元而兼容,不但孕育了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三大稀有剧种,还拥有汕尾渔歌、河田高景、英歌舞和麒麟舞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就是彭湃之母。”演员马四香这段荡气回肠的唱腔和催人泪下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近年来,汕尾文艺创作者创造性地将红色革命故事与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红色文艺精品,白字戏《彭湃之母》便是其中之一,该戏演绎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先驱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理解、支持儿子的政治理想,并投身革命洪流,在至亲骨肉连续牺牲的惨烈打击下仍不忘初心的感人经历。

除此之外,正字戏《黄厝寮》、西秦戏《烧田契》、皮影戏《碧海丹心》、渔歌《渔民心向共产党》等作品也获得了热烈反响,红色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相互碰撞,为汕尾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载体、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献上一道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

发展海岸经济

建设滨海新城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汕尾海岸线长455公里,居全省第二;海岛数量881个,居全省第一,是南海优良渔场。从地图上看,汕尾地处珠三角海岸线向粤东延伸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粤东西北地区中最靠近大湾区的东岸沿海城市。

根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汕尾积极统筹陆海空间,大力布局现代产业,精心谋划发展海岸经济,奋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昔日的小渔村不再寂静,如今,汕尾沿海地区建设发展如火如荼:宝丽华、中广核等大型企业打造的电力能源、海工装备基地和海上风电集群,汇聚成千亿级的经济产业带;保利金町湾、红海湾、玄武山、金厢海滩等风景名胜,汇聚成一程多站的滨海黄金旅游带;马宫至鲘门片区正打造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

与沿海产业同步发展的还有沿海城市建设。近年来,汕尾以“一区一湖一湾一港”建设统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充分发挥环湖、依山、滨海的资源禀赋,高品位推进城市建设,吸引了星河湾、碧桂园、恒大、雅居乐、华润等知名房企相继进驻,市区西翼,正以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保利希尔顿酒店、汕尾华附、碧桂园凤凰城为龙头,打造集现代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滨海城市新片区。

黄金岸线正释放黄金效应。2018年,汕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32亿元(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8.0%,增速居全省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在粤东西北12个地市中居第二位。

推动乡村振兴

扮靓生态绿城

作为中国水鸟之乡和国际重要湿地,汕尾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诗意栖居成为现实:在新山村体验田园生活,去螺洞村和共光村赏万亩梅园,再到南告村呼吸浓郁的负离子……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汕尾大地铺开。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近年来,汕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破旧的农房被改造成雅致的客房,猪圈旧址上建成了青梅酒吧,曾经污水横流的荒地被打造成生态农场……在汕尾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由深圳华侨城东部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华侨城·螺溪谷”项目,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客家山城的独特魅力。目前,汕尾结合“万企帮万村”活动,已发动多家企业结对省定贫困村,探索“企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边,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另一边,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在汕尾海丰县蔬菜产业园内,科研人员正密切监测蔬菜的生长参数——保证以“最佳状态”出现在餐桌上。离开土壤和阳光的农产品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业品,从育苗、栽培、采摘、清洗、冷藏、加工、包装到运输,每一道“工序”都可在室内完成,而且大部分都由机器操作完成,农业正悄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导向型产业转变。“不用在外面晒太阳,比以前下地干活轻松多了,还能学到技术。”60岁的村民吕兆林经过培训已经上岗,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1天,月收入3500元。

随着海丰蔬菜、陆丰萝卜、陆丰甘薯、城区水产、陆河青梅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相继开工建设,汕尾绿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个省级“菜篮子”基地,2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奋斗者说

西秦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

西秦戏不仅要承起来,还要传下去

作为“天下第一团”海丰县西秦戏剧团的团长,吕维平一唱西秦戏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西秦戏从濒临灭绝到重获新生,再到走上全国舞台,戏迷们都说,“多亏有吕团长。”

从小喜欢唱歌的吕维平,对西秦戏“一见钟情”。一次偶然的机会,西秦戏专业剧团到他所住的村子演出,雄浑激昂的唱腔、精湛超群的演技和行云流水的动作深深吸引着吕维平。那一年,吕维平只有13岁。

1985年,正在读高中的吕维平看到当地西秦戏剧团的招生广告,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开始了他的戏曲之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尽快练到把腿踢过头顶,吕维平在腿上绑上砖头,增加负重;为了练须功,吕维平一有时间就甩头,直到头晕想呕吐才停歇;为了练就不到一分钟的西秦戏绝活“椅子功”,吕维平和椅子磨合了将近大半年。“好在都坚持下来了。”

1992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就被国家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哪里是天下第一,明明是天下唯一。”吕维平苦笑道。

2002年,吕维平刚担任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时,剧团的演出设备破破烂烂,演员七零八落,一年只有五六场演出,其中三场还是政府安排的。没戏演也没人演,招了20多个演员,最后只留下五六个,剧团濒临解散。

2006年,西秦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重新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港澳同胞也纷纷邀请家乡的戏班演出,演出场次逐年增加。吕维平开始带领剧团成员整理传统剧目、排练新戏。

2008年,吕维平当选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他坦承,那时自己还不太理解传承的意思。“现在懂了,不光是自己承起来,还要传下去。戏靠人传,我的戏都是师父传给我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信念,吕维平这几年除了排戏,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两个徒弟身上,“这是急不来的。我的小生戏他们已经基本能演了,但是老生戏要压得住场,则需时间来磨砺。”

为了最大程度传播西秦戏,他还曾尝试在网络上做直播,“现在的90后和00后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暑假期间,吕维平和徒弟一起,在海丰的一家艺术培训中心为十几个孩子上戏曲课,其中年纪最小的学员才3岁。“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剧团获奖无数,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艺奖;新编历史剧《马援伏波》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作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舞台……

展望未来,吕维平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扎根基层,立足传统,锐意创新,让更多人爱上西秦戏。

时光印记

昔日“小渔村”

变身“旅游度假区”

金秋九月,没有学生客流,但汕尾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依旧热闹非凡。作为汕尾新晋热门景区,金町湾拥有绵延7公里的原生态海岸线。游客们或是在海上体验驾驶摩托艇的快感,或是在海边享受踏浪听涛的惬意。动静之间,尽享生活之美。

度假区位于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的金町村一带,距离村居仅3公里。金町村人口不到4000人,坐拥天蓝、水清、沙细、浪稳的绝佳滨海旅游资源。然而,从前的金町村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偏僻小渔村,污水横流、村道狭窄,村民收入低且法律意识弱,社会治安一度处于混乱状态,原生态的海滩只能吸引零星的本地游客前来游玩。

“那时听说要搞旅游开发,大家都半信半疑,没想到只用了五年时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成真了。”71岁的村民施敬泽满脸喜悦地说。

据度假区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动工至今,坚持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发、共同治理、共享发展红利。不仅解决16.2万平方米的征地问题,也妥善安排了金町村2300名村民的社保。

项目快速推动的背后,离不开金町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金町村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利用公开栏公布村党支部建设、村民委员会决议通过事项、村财务收支等情况,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和群众评议,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村民们都揣有一本看得懂的“明白账”,有效杜绝了农村基层腐败问题。

为真正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培育法治文化,成了巩固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金町村通过开展“法治大讲堂”“法制进农村”等活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学习法律法规,提升村两委干部依法依规办事能力,严格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干部群众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基层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村信访调解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分片区管理并落实专人负责,稳定村里的社会秩序。

据金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威回忆,项目征地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村民的巨大阻力。村干部们便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耐心讲解相关政策,分析项目给金町村带来的效益,引导村民树立发展观念,破除守旧思想,让村民从最初的抵触反对逐渐转化为支持拥护。村党支部组织、12名本村籍退休党员干部和热心乡贤还组成了一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不但在征地过程中起到了“缓和剂”作用,还成功协助村两委解决拖欠工薪、口角打架等大小纠纷近100宗,将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期。2018年,金町村获评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如今,得益于旅游项目的带动,金町村的房产租赁效益也逐年攀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随之提升。“我们还打算给村里的老人建设一个老人祠堂,让村民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陈威说。

新闻推荐

学生“饭盒子”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探访校园配餐企业,解密制作配送流程

学生享用午餐。自检天地和自设食品快检室,确保食材和成品安全。烹饪厨师正在忙碌地炒菜。配菜工作人员为盒饭装上饭菜。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