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绿色生态 汕尾老区苏区走出发展新路径

南方都市报 2019-07-09 06:24

日前,“老区苏区行·汕尾”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启。据了解,近年来,汕尾市大力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不仅为老区、苏区经济带来新活力,也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机。

乡村振兴带动老区经济

三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逾10万人

老区多属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仍是主要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汕尾不再止于传统的耕田养殖,而是演变出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百花齐放的新产业新业态。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汕尾创建了海丰蔬菜、陆丰萝卜、陆丰甘薯、城区水产、陆河青梅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国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

此外,汕尾还不断挖掘自身传统农业资源,积极培育无公害蔬菜、青梅、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乘电商的“东风”卖出好价钱,赢得广销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个省级“菜篮子”基地,2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其中,海丰“虎噉金针菜”还获得“广东名菜”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汕尾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三年的“造血式”精准扶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2元,增长10%,在粤东西北各市中增幅第一,全省第五;三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109060人,有劳动力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2.2元。

全面整理红色家底

出台全省首部红色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域革命老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乡。

近年来,汕尾全面整理红色家底,对全市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进行“拉网式”普查,抢救性挖掘保护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共审核13000多份基础性资料,形成红色历史及革命遗址资料5800多份,编印了《汕尾市革命遗址图册》。革命遗址数多达617处,数量居全省首位。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弘扬海陆丰革命精神,汕尾制定出台了全省第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相关工作。

2017年以来,推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历史展览馆、周恩来渡海处革命旧址等9个项目列入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投入资金4060万元。依托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9个国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而在汕尾的这么多的革命遗址中,最著名的当属海丰红宫红场。为重新唤起海陆丰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汕尾市委、市政府对红宫红场进行升级改造,获得国家4A红色旅游景区称号,并打造了长达2.1公里、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街”。去年,海丰县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比增31.5%,实现旅游总收入27.2亿元,比增35.7%。

为进一步支持老区苏区建设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党员教育基地,汕尾正在规划兴建“海陆丰干部学院”,将其打造为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党史革命史研究基地和重要红色旅游胜地。同时,汕尾还依托13个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定期向全市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

亮点

海丰县新山村、坡平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今年五一期间,四天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陆河县北中村打造七彩滑梯等旅游休闲项目和沉香特色产业;联安村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螺洞村发展梅花旅游,今年梅花节期间,接待游客25万人次;螺溪镇欧田村携手央企华侨城,探索“企业+”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华侨城·螺溪谷。

新闻推荐

发挥渔港优势 汕尾市税务局助力长溪村脱贫

“吴书记,多么希望你能多留3年,继续帮扶我们长溪村。”听到汕尾市税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吴杰林即将结束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