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寨花灯”展异彩 记省级非遗项目陆河县东坑地景

汕尾日报 2019-01-20 01:02

东坑地景巡游场面

□汕尾日报记者沈洛羊

近日,记者在陆河县东坑镇采访,听镇、村干部介绍了该镇上屋村省级非遗项目——东坑地景。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东坑上屋村先祖彭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地景,至今已有250多年了。2005年9月,东坑地景参加了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节的文化艺术大巡游;2007年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

东坑地景旧称“搬地景”或“七寨花灯”,其突出的特点是像搬家一样把春节期间制作、准备好的各种“艺术作品”在元宵节的晚上集中出游展示,以增添节日气氛。主要是以汉族历史人物、传奇小说等为题材,编成的个个戏剧情景节目,如《八仙骑八兽》《金山战鼓》《西游记》《天仙配》《三星拱照》等,辅以串花灯、耍金龙、舞狮、舞大象、挑花篮、扭秧歌、彩旗队、花环队,配以八音大锣鼓的鼓乐队,加上沿途燃放绚丽多彩的花灯炮(结成十二托,悬于长木上,每托花样不同)、鞭炮、铁制的三把连响。巡游时爆竹声震耳欲聋、巨型烟花腾空而起,把山村夜晚装点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光世界,景像蔚为壮观。

东坑地景是村民自觉参加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整个巡游队伍是由300余人组成。以民族英雄人物、传奇故事、古典文学等为题材饰演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花木兰从军、金山战鼓、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八仙骑八兽、薛仁贵征东等。出游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六点开始,从本村出发,沿着各村各寨依次游行表演。其时,喧天的锣鼓声、鞭炮声、乐奏声和欢笑声交织成一支欢快的田野交响乐,回荡于村寨的天地间,呈现出一派天、地、人一体同春、和谐共融的大平盛世景象。而地景的服装、道具都是出自本村老艺人指导下制作而成。此中,老艺人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服装、道具工艺制作得更切贴戏剧的艺术造型的要求,又赋予其独特的个性,让每一个传统艺术造型都焕发出无限魅力。

地景传入陆河后,民众又把它与“迎神祈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项相对稳定的村与村之间的民俗民间艺术赛会。地景分为“赛会”和灯会。

“赛会”是以小村为单位搭置“灯楼”或“灯棚”,灯由各家各户自行制作挂于灯楼或灯棚而村与村之间的评比,则看哪个村的灯棚漂亮,灯制作精巧且寓意深刻。此活动促使各村能工巧匠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艺制作得最精最巧。灯的制作更是五彩缤纷,各显其才。如“走马灯”“宫廷灯”“观音坐莲灯”等等有科技含量的灯也应运而生。

“灯会”以一支相当壮观的迎神、迎灯(出灯)、扮景和舞龙、舞狮、舞象以及花篮队、秧歌队、彩旗队、花环队、鼓乐队等队伍组成,出游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四点开始,从本村晒谷坪出发,沿7个村寨游行表演,并固定好队列次序:官锣开道、大彩旗八面(由四位耆宿长者和四位青年分掌)寓意老少同乐;所谓迎灯又叫出灯,是用竹篾编成椭圆长筒状外用纸壳裹着加刷桐油而成的漂亮小灯笼,均匀地悬于长竹竿上成串,每串13至14只,内点耐燃蜡烛,除头尾两人一手持提外,依次就是一人两手分用,即一手持前串尾端,一手持后串前端,能使串串相连不碍灯火(如此连成长列100米以上),橙黄色的灯光明亮耀眼,远看如火龙晃动(寓意丁财两旺),其后便是化妆完美的地景队列(由于全程都是三五步配备一煤油筒火炬、故演员的容貌姿态,服饰道具都明晰显现)。接着是八音大锣鼓高音吹擂民间乐曲,随着就是四位穿戴礼服礼帽的长者共同抬着神座彩轿(意为神人共乐元宵佳节,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沿途燃放绚丽多彩的花灯炮(结成十二托,悬于长木上,每托花样不同)烟花腾空而起,景象蔚为壮观。

上世纪六十年代,地景曾一度中断,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逐渐恢复。近年来,这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大型民俗活动重放异彩,并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新闻推荐

平平淡淡也有爱

陆河县外国语学校高三(5)班蔡吕俊指导老师彭霞今年中秋节,父亲兄妹三人商量好各自带小孩子回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团聚过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