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村风与翰林文化相融发展西樵镇第一届社案调研大赛获奖作品展示
西樵松塘村,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其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被誉为南国“翰林村”。村中宗祠家庙及文武圣庙,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堪称岭南古村之翘楚。“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一句话说清了村民对翰林古村的文化依恋,更是写尽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有优质资源在手,但如何将其充分挖掘,并与当地村风和发展结合起来?松塘人一直在思索。如今,这个话题在今年4月,西樵镇举办的第一届社案调研大赛中也得到了关注。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生李楸琪等在老师陈澍的统筹指导下,组队参与本次调研大赛。“佛山拥有一大批传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厚重、民俗活动丰富的古村落,传承着岭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陈澍认为,如何将古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当地村风融合发展,具有探索研究的意义。
源起
探寻翰林古村的文化自觉
“第一次去松塘村踩点时特别开心,特别兴奋。”家住汕尾的李楸琪此前从未到西樵参观游玩。水磨青砖、桁樑木方、雕梁画栋,镬耳大屋里的一切无一不引来调研团队的惊叹。松塘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李楸琪相信,团队必定能从中挖掘到所需的题材,讲好翰林文化故事。
在松塘,繁华喧闹的民俗节庆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轮番上演着。正月初四出色、六月廿四关帝诞、八月十五烧番塔等民俗由于村民的自发保育又再恢复,孔子诞也提升为翰林文化节,并连续举办了6年。如今,松塘古村处处彰显儒家文化的内涵。“崇文重教,慎终追远的儒家家风是松塘家族兴旺发达的秘密。”李楸琪说。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李楸琪发现,村民对于翰林文化的理解并非十分深入,大部分人对翰林文化的认识只有翰林文化节。据其所在团队统计,超50%受访者对村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的丰富上都持认同态度;17.72%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松塘村的历史文化底蕴;28.48%的受访者至今都不知道翰林文化节,6.96%的受访者认为翰林文化节对他们而言并没有意义。
“每年庆祝文化节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传统单一,在年轻人看来是没有亮点的。”李楸琪认为,这会降低他们第二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说明了即便发展至今日,翰林文化节对内对外的宣传、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
有鉴于此,在陈澍的指导下,调研团队提出“促进翰林文化与村风融合,创新翰林文化节,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兴趣,以此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困惑
文化宣传形式单一力度不足
调研期间,受访者普遍认为翰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当地文化繁荣,也推动了教育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翰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不断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使翰林文化更符合新时代的核心。
据统计,70.98%的受访者认为在村风建设方面,领导班子及党员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例如制定"村规、村训、村歌"以促进良好村风的树立,有利于建设永久性的道德宣传阵地,形成多形式、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格局。”李楸琪介绍,村风建设应注重“文化特色化”,发挥村民文化主体的作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翰林文化与村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优良的村风可以促进翰林文化的发展,翰林文化也能反作用于村风。”李楸琪认为,“积德读书”的四字村训充分说明了翰林文化与松塘村村风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促进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唯有这样,松塘村才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然而,在李楸琪团队看来,松塘村在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存在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该村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保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其次,该村保护翰林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群众普及率不高,宣传工作有待完善。
其中,青少年群体对翰林文化的认识与村中长者的认识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李楸琪介绍,优秀民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青少年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创意,敢于尝试,翰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的支持。“青少年缺乏对翰林文化的了解,从而影响了该群体对松塘村良好村风的认识。”
所幸,松塘村在教育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崇文重教”是刻在松塘村人骨子里的坚持,时至今日村中文风兴盛,人才辈出。良好的教育保证了松塘村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加深了松塘村人对“积德读书”的理解。翰林文化在村风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良好村风也为翰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精英。
实践
多种形式让翰林文化“活起来”
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以文化引领新风尚新发展,是构建现代化农村的重要路径。以李楸琪为首的调研团队基于松塘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探寻如何活化传统文化,助力西樵打造岭南文旅特色小镇。
事实上,为期半年的调研并非一帆风顺。“调研队伍中只有一名成员是南海人,也只有她会说粤语,而村中大部分长者不会说普通话。”李楸琪回忆,语言壁垒是调研队伍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语言不通不仅增加了调研团队的沟通成本,更引来了村民的防备心,“无论是发放调查问卷还是开展个人访谈,村民都显得特别谨慎。”
“真的没想到第一步就那么困难。”随后,调研团队向镇社工委、上金瓯社区反映调研期间所遇到的困难。经镇社工委牵线,上金瓯社区积极协助该团队开展调研,包括联系采访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在访谈期间担任粤语翻译。最终,该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共收集150余个有效样本。
在陈澍的指导下,李楸琪团队最终完成调查报告《探索翰林文化与村风相融合的途径——以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为例》,并在社案调研大赛上获得二等奖。“参加比赛时,学生们都是大一新生,此前从未想过能获奖。”陈澍表示,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调研队伍针对如何让翰林文化“活起来”作出不少思考,分别对不同的政府部门提供关于翰林文化与村风融合的建议,以搭建治理平台、挖掘家风民风、培育村民榜样、开发文化产业、改造村落建筑、创新传播途径等多种形式活化翰林文化。
其中,李楸琪团队提出,翰林文化的传播可以与VR、3D等技术相融合,并结合当代影视、动漫、故事讲述等形式让翰林文化“活”起来。“在相关媒体设立栏目,报道村居善人善举,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展现村落的优秀文化。”李楸琪认为,翰林文化并不只能成为纪录片的素材,也可以成为公益广告、电视剧甚至是电影的素材来源。
文/珠江时报记者梁雅诗
通讯员李秋铃
新闻推荐
汕尾日报讯(记者洪广凭通讯员钟蔫榆)近日,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帮扶水唇镇墩塘村建设水利民生工程项目签约仪式在水唇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