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国学提升留守生素养
○彭丽密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足见国学之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学生的思想启蒙作用尤为重要,这与国学中所蕴含的很多人生哲理相契合。在农村中学,将国学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让留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提升留守生的文明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国学教育,对提升农村留守生文明素养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较为动荡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我们现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若不能很好的对信息进行甄别,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缺乏文明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用语粗鄙、感恩意识淡薄、漠视父母亲人的关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缺乏同情悲悯之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国学教育,使国学中的人文思想根植在学生心中,让其慢慢体会其中深意,并以国学中积极向上的人物为榜样,这有利于健全农村留守生的人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文明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提升农村留守生文明素养的策略。
(一)挖掘国学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其中的优良品质,养成文明、知礼的好习惯。
1、巧用国学典故。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用国学典故对知识点进行辅助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懂文明,知廉耻。如《爱在家人间》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时可引用“黄香温席”的典故;《师生交往》教育学生尊敬老师时可引用“程门立雪”的典故;《和朋友在一起》讲友谊时可引用“管鲍之交”的典故;《诚实守信》这课可引用“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的典故……国学典故生动有趣、而且广为流传,很多留守生的祖辈们都能娓娓道来,这也有利于留守生通过家校的共同作用来学习文明礼仪,促进其文明素养的提升。
2、妙用国学名句。
国学名句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以礼待人》讲文明礼仪可引用“不学礼,无以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国学名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育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引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国学名句;劝诫学生要从善可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国学名句;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度可引用“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等国学名句;教导学生要谦虚好学可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国学名句……国学名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这能让留守生在诵读中将其蕴含的优良品质铭记于心,从而内化为指导其行动的信念,成为伴其一生的座右铭。
3、精选国学名段。
在课堂教学中,精选一些与知识点有关联的国学名段,两者相结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教学思想,提升留守生的文明素养。如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中,我引用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通过诵读,让学生懂得虽然我们身处农村,但作为国之少年,我们更要心中有责任、有担当,要胸怀大志,努力学习,为家庭的幸福为国家的富强奋斗不止!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留守生的文明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知识与理论的讲授,更应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将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如教学《家的意味》可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 离娄上》中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教学内容与国学经典的结合,让留守生懂得作为子女要孝亲敬长。以本课内容为契机,可组织留守生出一次以“念亲恩”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或开一次主题班会,课后给他们安排小任务,比如回家为长辈做一顿饭、剪一次指甲、写一篇心得体会等。在教学中通过组织人人参与的活动,让留守生感悟国学,传承道德,学习新知,提升文明素养。
当今社会,在物质大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留守生文明礼仪的缺失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蕴含不朽的教育力量,教师应注重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国学教育,提升农村留守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陆河县东坑中学 )
新闻推荐
汕尾日报讯(记者洪广凭通讯员陈郓)今年以来,陆河供电局与经信、公安等单位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共同防范和打击破坏电力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