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脱贫致富侧记
□汕尾日报记者 吴广廉 文/图
游客参观螺洞村。
昔日的穷乡僻壤,今日国家AAA景区。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走在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螺洞村,无法想象三年前的这里,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子、苍蝇到处飞。那时候的螺洞村和全国许多偏僻乡村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被淘汰、被边缘化、空心化的命运。全村有四百多间危旧土坯房,全村70%人口已搬迁到县城或到外地居住,村里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幼,常住人口不足500人,不到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
当时摆在螺洞村面前只有两条路,思变或者思迁。经通盘考虑,慎重讨论后,螺洞村民选择了思变。
“早年螺洞村种植的青梅树并不多,后来青梅的市场收购价高了,村民们便自发大规模种植了青梅,机缘巧合之下成就了现在的世外梅园。然而,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无法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螺洞村党支部书记彭新贺说。
近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的大好形势下,各项政策、人才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农村建设、农业问题和农民致富,被列入了重大的战略部署,为螺洞村发展指出了一条脱贫奔康的新路。2017年6月陆河县被列入全国12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螺洞村是陆河县15个试点村之一。这是螺洞发展的重要机遇。螺洞村村民把握机遇,不等不靠,成立由全体村民参股的旅游股份公司,全村筹集了600多万元作为旅游开发的启动资金,其中发动外出乡贤出资300多万元。同时,村党支部动员村民以土地、青梅树或现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2017年螺洞世外梅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顺利竣工迎客,汕尾市首家由贫困农户参股的乡村旅游宾馆开张营业,螺洞村乡村图书馆、旧电影文献馆和全省首条以党风廉政为主题的楹联文化长廊在螺洞村相继建成。随着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螺洞世外梅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今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最高峰日达2.5万人次。偏僻的小山村热闹了,村民高兴了,他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真理。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让农民中的能工巧匠转移到旅游产业中来,凡具劳动力的泥水工、木匠工、装修工都投入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家庭主妇也当起农家乐的老板娘,老奶奶、老大爷在家门口摆档卖自家的土特产;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当服务员,做起小生意。据统计,2017年全村农户收入平均每户增加一万元以上,全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群众从原来的被动观望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从消极怀疑到积极加入。村民从近几年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在上级政府扶贫政策的红利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全村老少对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经过三年的努力,螺洞村初步实现从贫困线向脱贫线冲刺,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涅槃。今天的螺洞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村容整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该村也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汕尾市十大休闲基地等称号。
“我们坚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振兴螺洞村的道路会越走越宽。下一步,螺洞村将从发展旅游产业链、规范景区管理及运营等方面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螺洞的乡村振兴梦而不懈奋斗。”彭新贺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近日,陆河教育局党支部开展“重走红军之路,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该局党员干部赴惠东高潭和海丰,参观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