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宗祠的红色印记□ 作者 彭涌波

汕尾日报 2018-09-30 12:29

我追随汕尾文化之旅的步伐来到海丰县黄羌,探寻黄羌的红色往事,感触良多,其中印象较深的是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古朴而静谧,宗祠的门楼保存完好。站在祠堂前,我想,这样的门楼设计及装修堪称巧夺天功,其正门是石材结构,楣面的匾额镶嵌在上,与大门连成一体,是榫卯连结的,匾额刻字“范氏宗祠",下厅门面刻字“出将入相"。像门楼这么大的物体,就算在拥有先进机械化生产设备的的今天,建造起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足见前人的用心。

走进宗祠后才发现,祠堂早已没有屋顶,抬头仰望天空,片片白云从空中飞过,祠内杂草丛生,在原祠堂的大厅处,多根石柱有的直指天空,有的倒塌在地; 廊庑架梁横亘突兀,琉瓦残损不堪。

“这个祠堂共产党部队曾经驻扎过,中共海陆丰县委,当年曾在此设立后勤处,为红二师采购运输物资。"忽听到一个老先生激动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本村老者指着破旧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的红色印记,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宗祠的历史,尤其是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往事,

老人说,坪岭范氏文正公总祠建筑规模远近闻名,当年即使走遍海、陆、惠、紫,也是绝无仅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先被国民党征用作驻军,后又被共产党部队的后勤部使用,成为解放初地方的粮食仓库。然而由种种原因,在贫穷和愚昧的面前,它不但未能得到应有的维护,遂成今日破败模样。

老人告诉笔者,范氏宗祠不但规模宏大,其装修更是堪称一流,尤其是各条梁架,均以各种花鸟虫鱼、人物、掌故等内容,以上好木料雕刻装修而成,且这些雕刻表面大都镀以金粉。祠堂的墙壁,内外墙俱画有各种彩画。祠堂上盖的桁子是漆红的,桷子是青色的。四周的瓦檐都盖硫璃瓦,瓦面的各条栋造形特别,除精雕细刻外,各种彩画也是耀眼夺目。

据了解,范氏宗祠,也叫坪岭文正公总祠,坐落黄羌镇东岭村委坪岭村,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公元1908年)。据说七个县范氏参与建设,规模宏大,其宽度为22.5米,长度为24.75米,建筑面积557平方米。

黄羌(包括今黄羌镇和黄羌林场两个行政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区(长达近7年),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曾一度成为我党早期进行土地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一度成为海陆丰苏维埃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黄羌地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徐向前、彭湃、曾生、杨其珊、赵自选、董朗、张善铭、古大存等都曾这里战斗过。

作为红二师后勤处旧址的范氏宗祠,在黄羌的革命遗址中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但我想,它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黄羌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深山野岭,当年要建造一座如此宏大的宗祠绝非易事,由此可以推知范氏族人当时应该很富足,至少应该是温饱无忧,可他们都像彭湃一样,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投身人民解放事业,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闻推荐

“一枝独秀"竞风流—— 海丰县大湖镇实验学校办学侧记

□汕尾日报记者沈洛羊在教育强创现推进过程中,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海丰县大湖镇实验学校成为该镇唯一一所学校,肩负着幼儿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