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30余年邮集获全国大镀金奖 王仕伟集邮作品《图书》参加国家级集邮展览获得最好成绩

惠州日报 2017-01-07 12:36

极限邮集《图书》内页。

极限邮集《数学往事》内页。

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反映惠州的明信片。

日寇侵略惠州期间发行的明信片。

近日,市民王仕伟凭借集邮作品《图书》及《数学往事》分别获得了2016广州第九届全国极限集邮展览大镀金奖及2016广东省一框集邮展览镀金奖加特别奖。据了解,《图书》是迄今为止惠州邮集参加全国极限集邮展览获得的最好成绩;而《数学往事》也是惠州参加省级一框类邮展的最好成绩,该邮集还因选题新颖、展品处理得当获得全场极限类邮集的最高分并加授特别奖。少年时的集邮爱好,一直延续至中年,30多年了,集邮的魅力对于王仕伟来说,不仅仅是爱好,更是心之所依。近年致力于惠州本地题材邮品收集的他,手中更是藏有珍贵邮品,为过去的惠州留存记忆。

《图书》耗时10年多,《数学往事》用讲故事方式展示抽象选题

给王仕伟本人乃至惠州集邮界带来荣誉的邮集《图书》和《数学往事》,均属极限类邮集。极限集邮是以制作、收集、鉴赏和研究极限明信片为内容的集邮类别,是集邮者非常热衷的集邮形式之一。而极限明信片,是将有效邮票贴在画面与邮票图案相同或相似的明信片上,并盖销与图案内容相关的邮戳。举例来说,假设有一套1996年发行的《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再找一张以叶挺同志为图画背景的明信片,把一枚邮票贴到明信片图案一面,再到惠阳秋长邮政局骑缝盖销邮戳。若在邮票的发行日(1996年9月10日)盖的邮戳,则收藏价值更高。

王仕伟的极限邮集《图书》,最早组编于2006年,题目原为《书籍的演变》,规模为一框16张贴片,参加2006广州第四届全国极限集邮展览获铜奖。经过10年多的拓展、修改,形成了现在的五框80张贴片,展示了50多个国家共159张与图书有关的各时期极限明信片。

《数学往事》是王仕伟近期组编的另一部极限邮集。像“数学”这么抽象、枯燥的选题,能用极限明信片作为载体,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展示出来,更需要丰富想象力。

无论是耗时10年多的《图书》,还是近期组编的《数学往事》,走进这两部邮集,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极限集邮的乐趣与魅力。

《书籍》涵盖40余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素材

此外,王仕伟在专题集邮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据了解,他最早涉猎的就是专题集邮,其专题类邮集《书籍》曾获2006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粤港澳台集邮展览银奖、2012广东省集邮展览银奖等奖项。专题邮集《书籍》与极限邮集《图书》可谓是姐妹篇,两者相映成趣。

《书籍》可谓图文并茂,各种规格类型的邮品在文字的潜说下就像一幅幅画卷,描绘出一个图书世界。仔细看,这部合计80张贴片的邮集里除了平时所见的邮票和封片戳之外,竟承载了小本票、未发行票、错变体票、样票、印样、副票、电报纸、稿费券等多达40余种素材类别,这些素材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邮品的时间跨度跨越3个世纪,上至19世纪中后期,近到刚发行不久的邮品。

1987年,喜欢集邮的少年王仕伟就参与组建了汕尾市甲子镇集邮小组并担任理事一职,与家乡一帮志同道合的邮友开始编邮刊、办邮展,参加各种正规的竞赛级邮展。《书籍》形成雏形时最早是在1994年。当时,为了参加甲子镇的首次邮展,王仕伟利用手头上所藏的邮品组编了名为《书籍——— 人类进步的阶梯》两框邮集,当时这个专题极少人涉足,他一举拿下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初战告捷,激发了少年王仕伟更大的集邮热情。随后,经过对这本邮集的不断修改、充实,并从两框逐渐扩展到五框,在惠州每次大大小小的邮展上,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王仕伟也凭此拿下了不少奖项。

“组编专题邮集首先必须了解本专题的专业知识,潜心学习,然后结合专题邮集的特点加以应用,邮集才能有进步和发展。所以说,专题的有关专业知识是组编邮集的基础。”王仕伟说,在组编的过程中理解、体会和积累,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参展更是一个学习机会。

时刻关注邮品信息,有时一天奔波几处只为盖一有效邮戳

资深邮友会持续关注邮品信息,在条件允许时遇到心仪的邮品定不会错过。而且,他们也会结合自己的爱好与收藏,亲自动手制作邮品,尤其是新邮品发行时制作原地实寄封或极限明信片。

2016年7月23日,国家发行了水果邮票,其中有一枚是荔枝。惠州是荔枝产地,镇隆是荔枝之乡,因此从镇隆寄出的原地封片或盖有镇隆邮戳的极限明信片应该是惠州的首选。王仕伟当日从邮局购买到这套邮票之后,立即从市区驱车至镇隆邮政分局,本想在此盖到首日戳,却发现当天是周日该邮局不上班。“很遗憾,只能等第二天中午下班再跑过去盖。”

在王仕伟几十年的收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时为了盖一个有效邮戳,一天之内奔波几处。这些外人眼中被认为的折腾过程,在邮友看来却乐在其中。邮票的奇幻魅力,不仅在于拥有时的心满意足,欣赏时的喜悦,邮友间互通有无或结识新邮友,都能为生活增添乐趣。这也是王仕伟30余年坚持集邮的原因。

藏有迄今为止发现的惠州最早明信片

2011年8月15日,《东江时报》曾以 《惠州古城百年前已上了明信片》一文报道了网友 “循州不肖生”(在美国工作的惠州人)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国际布道影像档案馆”中,发现100多年前被欧洲传教士拍摄制成的惠州古城彩色明信片一事。报道中称这张明信片制作精美,可惜无法找到原始照片。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反映惠州的明信片。

而这张珍贵的明信片如今以完好的实体呈现在记者面前。明信片的正面是,人来人往的东江浮桥,三层高的东城门,白墙红瓦,城墙下栉比鳞次的房屋以及远处挺拔的文笔塔,似披上了一层霞光的古城展示着繁华艳影。邮戳上盖的时间是1913年9月10日,邮戳上显示盖销地为“basel(巴色)”。

王仕伟在查阅资料后方知,这张晚清民初的明信片由瑞士巴色会发行。巴色会是一个传教组织,“从明信片的拍摄角度可以看出,这张惠州清朝大东门明信片的原始相片正是传教士乘船从东江逆流而上经过惠州时所拍。”

这张明信片是如何来到王仕伟手中的呢?原来多年前,他得知香港一位邮友有惠州题材的明信片,于是两人互作交换,这张明信片就这样成为王仕伟的私藏。实际上,这一图景的明信片,王仕伟手中还有另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明信片整体色彩没有这一张鲜艳,个别地方的填色明显不同,没有经过邮寄,也没有被书写过。目前还难判断两个版本的先后顺序。

惠州题材明信片目前收集有400多张

王仕伟出生于汕尾市甲子镇,后一直在惠州工作生活,后来致力于惠州本土题材邮品的收藏。除了这晚清民初的明信片外,目前他收集到的惠州题材的明信片有400多张,其中建国前发行的有10余张。

王仕伟手中还藏有日本侵惠期间发行的多套军邮片,包括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时的画面、日军所摄的澳头和惠州城内的画面,是为日寇侵惠的罪证。更早时期的惠州景象,还可以在他收藏的日本森氏版 《广东名胜》明信片中看到。这套1920年代发行、全套8枚的明信片中,有一张上面就是惠州西湖风光,从建筑及树木他判断这是早期的红棉水榭。当时的红棉水榭是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与远处的泗洲塔互相映衬呼应。而稍后发行的“红棉水榭”明信片中,小洲规模似乎有所扩大,树木也茂密了不少,反映了西湖的变迁。据了解,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惠州西湖明信片。

这些弥足珍贵的明信片,有些是与邮友交换而来,有的则是拍卖会上拍来的,也有的是网上购买的。集邮几十年,王仕伟对于这些信息轻车熟路,哪里拍卖什么邮品几乎都有关注。有心人有所得,就这样,王仕伟将他所知的惠州题材明信片几乎全都收入囊中。

值得一提的是,王仕伟根据所藏惠州明信片以及所搜集的信息和研究心得,编写成惠州明信片目录,包括明信片的发行时间、单位、版式研究等等,希望为惠州明信片的收藏乃至文史研究留下一些资料。

文/图 本报记者黄桃

新闻推荐

汕尾市区海滨大道至金湖路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

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汕尾市区海滨大道至金湖路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已由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汕发改{2017}207号文)批准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