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事给了他创作灵感 王仕伟系列小小说集《包装时代》出版

惠州日报 2016-11-26 14:18

王仕伟创作小小说已有20余年。

日前,由市小小说学会主办的“小小说大课堂”第九次课堂在丰湖书院开讲。这一堂课的主讲人是王仕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创作小小说已有20余年时间。这堂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举办了一场王仕伟小小说 《包装时代》的首发式。

家乡文学风盛行,他在校园内创立文学社

王仕伟文学的种子是在少年时期就种下的。王仕伟的家乡在汕尾市陆丰县甲子镇。他读初中时,文学便深深吸引了他。当时他的家乡文学之风盛行,这与同是甲子人的作家李勤分不开。当时,李勤在甲子创办了萤光文学社,出版有墨印的文学刊物《萤光》,在她的引领下,一批批学子由此爱上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王仕伟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受《萤光》启发,他在就读的甲子中学创办矛盾文学社,刊印《矛盾》报。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文学社,但在当时的校园内几乎无人不知。同学们都叫他王社长,后来就演变成了他的笔名:阿社。

有段时间,他经常在报刊亭买小小说杂志,小小说这种短平快、语言诙谐又能引人思考的文学体裁,王仕伟很喜欢。看着看着,他也开始创作小小说。1995年开始,王仕伟开始在《惠州日报》发表小小说作品。但随后几年,王仕伟的文学创作一度停滞。

2007年,在惠州工作的王仕伟与李勤再次有了重合的节点。他偶然间登录了惠州文学论坛,发现李勤是网站的管理员,在李勤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文学创作,重点仍在小小说上发力。王仕伟说,写作确实需要创作热情的支撑,而写作氛围、环境对于创作热情来说很重要。而当时,惠州文学论坛就给了他氛围的支持。后来,惠州小小说学会成立,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小说创作重镇,在申平、雪弟等人带领下,惠州小小说创作风生水起,王仕伟的小小说创作也不断进步,其小小说作品数十次入选各种年选、文选。

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民生,从中得到许多创作灵感

一个作家,应该有超乎常人的敏感神经和敏锐触觉,应该关心民生、关注时事。在李勤看来,王仕伟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相当出色。王仕伟是一个关注当下的人,平时喜欢看新闻、杂文,关心时事、关注社会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写了不少时评。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善于思考、触觉敏锐的他也捕捉到了许多小小说的创作题材,并将之创作成小小说。

《包装时代》是王仕伟的第二部小小说集,第一部小小说集他取名为《道歉时代》,这两本“时代”系列,王仕伟想表达什么呢?“《道歉时代》《包装时代》,更多的还是源于我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我认为,"道歉"与"包装"是这个浮躁和喧嚣的时代两个最为突出的关键词。”王仕伟说,以《包装时代》系列小小说为例,这个系列30篇小小说,创作时间横跨7年,每一篇基本上都有一个现实中触动灵感的某个热点、某个事件。如《包装时代》之大师论、《泛包装时代》之“一个时代的结束”的谬论、《零包装时代》之“裸体纤夫”事件、《负包装时代》之女主播绯闻、《洋包装时代》之蒙娜丽莎家具事件、《装时代》之北京饭局、《包装时代+》之互联网创业等。看过王仕伟小小说的人,先是会被其中的荒诞与诙谐逗笑,而后落入如铁的写实中。有评论指出,荒诞与写实,是王仕伟小小说的两大艺术特色。

尽管在小小说中,王仕伟将剧情演绎得跌宕起伏,但他认为,文学创作与他的现实经历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从社会时事中得来的灵感,另外也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友有关。”王仕伟觉得,文学创作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件好玩的事。

他这样看待小小说

小小说的“微言大义”有助于传播

很多人把小小说当成是一种快餐文化。但王仕伟认为,快餐文化不能准确地表达小小说的文学性。他认为小小说体现的是一种效率,从写到读到传播,它与上世纪90年代后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加快不无关系。“我认为它能吸引很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写作的行列,同时由于它便于传播,它的微言大义,又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种写与读的高效、广泛的互动,是其他文体没法比拟的。”王仕伟说,特别是这几年来,大量的、优秀的小小说进入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文/图 本报记者黄 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