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疫苗接种支援力量 汕头市级医疗机构组团帮扶各区县疫苗接种点
“有紧急外派任务,准备一下,马上出发。”刚刚结束一天接种工作的支援小分队又连忙赶赴外派一线。
这样的支援小分队由汕头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自4月汕头开展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以来,多支分队对口支援汕头各区县疫苗接种点,定点支援各区县完成疫苗接种工作,还深入汕头各工厂、工地、机场、学校等地,全力推进疫苗接种覆盖全市各个重点人群。
南方日报记者王涵琦
通讯员郭腾黄晴杜舒哲黄榛
定点支援各区县接种点
上午6时不到,领队许曼青准时出门,提前到医院做准备工作。
7时30分,包括许曼青在内的21名汕头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成员集合出发,前往潮阳区体育馆大型疫苗接种点帮扶该区的疫苗接种工作。从上午8时30分到下午6时30分,许曼青和队员们几乎没有离开过接种台,只在中午轮流匆匆吃了顿饭。
“每名护士每天至少接种450剂次。”许曼青说,很多市民选择中午打疫苗,为了接种不中断,他们下午一两点才吃午饭是常态,有时甚至来不及吃饭。
潮阳区体育馆大型疫苗接种点没有配备空调,护士们刚一穿上防护服便全身汗湿,大颗汗水挂在眼角,久久不落。护士们咬牙坚持,直到被汗水浸透的手套实在影响接种效率,才会选择将其换掉。
接种台很小,放置四五十盒注射器和消毒用品后,很难放下其他物品,护士们的水壶都集中摆放在另一个区域。“起身去喝水需要花费时间,喝水摘掉的手套也需要更换,因此护士们干脆都不喝了。”许曼青说,喝水太少让有的护士患上了泌尿感染,甚至出现尿血的症状。
在许曼青的团队里,有ICU护士,也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护士,他们急救意识极强,始终为市民保驾护航。曾有一名老伯在接种疫苗后因低血糖突然晕倒,几名护士看见后,第一时间冲上去查看老伯情况,判断病情后将其转移至应急处置区治疗。
黄晓茹是一名ICU护士,她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支援团队的成员。今年5月19日,她和其他33名医护团队成员一同前往潮南,分别被派驻到峡山客运站、仙城镇、雷岭镇、仙城镇、陈店镇、司马浦镇等多个疫苗接种点开展支援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工作。
据了解,3月底至今汕大医附一院共派出116名医护人员为各区县提供支援,其中不乏曾赴武汉支援抗疫工作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徐双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参与支援疫苗接种也算是援鄂工作的一种延续。”徐双说。
深入工地为工友接种疫苗
除支援各区县疫苗接种点的日常工作外,“支援部队”的医护人员有时还需要跟随移动疫苗接种车到工厂、工地、机场、学校等地,为重点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谢钰是汕头国际眼科中心11人支援小分队的领队,罗琳是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20人支援小分队的领队。这两支分队共同负责支援龙湖区大型临时接种点和珠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工作。
5月27日中午,谢钰所在的小分队突然接到紧急外派任务——为东海岸国瑞医院建筑工地的工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当天,室外温度接近40℃。在工地临时搭建的接种帐篷内,谢钰和团队成员顶着酷暑,汗流浃背,一丝不苟地为工人们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专业高效地完成接种任务。
移动疫苗接种车内有空调,但每次接种,医护人员都选择忍受酷暑,在户外接种。团队成员林巧儿解释,移动疫苗接种车一旦有人员走动就很容易摇晃,会大大降低接种效率。外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户外接种才更能保证任务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
类似的紧急外派任务,谢钰小分队一共参加过10次,其中不乏单次外出接种量接近2000剂次的大任务。
罗琳表示,疫苗接种的情况变动较大,支援小分队的排班表经常要到前一天的深夜才能赶出来,成员们往往只知道上班时间,无法预估下班时间。自3月29日启动对口龙湖的支援工作,团队成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疫苗接种的效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建议,不断提高疫苗接种能力。
一名陪妈妈前来接种疫苗的小女孩冲谢钰和她分队的医务人员比出了“加油”的手势。“能够得到理解和肯定,再辛苦都是值得的。”谢钰说。
新闻推荐
1.2亿打造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第二批“汕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