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海域仅剩13头中华白海豚 如何守护“海洋精灵”?
图为在粤东海域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背后可见桥梁和船舶。
郑锐强摄
近日,有网友在广东南澳岛抓拍到5头粉色海豚,消息一出走红网络。有评论说,看见“粉色海豚”是“幸运”“童话”的象征,也有留言希望广东的海洋生态越来越好。
但是,粤东海域鲸豚保育研究领域专家、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却开心不起来。他告诉记者,海豚的出现与生态环境变好并无直接联系,且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情况也不容乐观。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粤东海域近10年共发现20多头中华白海豚,目前仅剩13头了,它们很可能是该海域仅存的中华白海豚了。”郑锐强说。
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专家呼吁应持续加强鲸豚类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在尊重现有科学数据的前提下,重新规划保护区,并配套对应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将这些“海洋精灵”作为留给下一代人最好的礼物。
粉色是白海豚年老的表现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会随年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粉色并非“新品种”。
郑锐强告诉记者,网友拍到的5头“粉海豚”并非“新品种”,是成年的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会经历“五彩斑斓”的一生,刚出生时是灰黑色,青少年时为灰色,成年后是粉红色带斑点,老年时变为纯粉红色。
经长期观察,郑锐强发现南澳大桥北面经常出现的5头海豚,除了一头是这10年期间唯一存活下来的幼豚,其他都是老年个体,“2018年发现有幼豚出生,但是不幸夭折了,这代表着粤东地区的白海豚数量仍然保持在13头”。
去年冬至,郑锐强有幸在南澳海域一次性遇到10头中华白海豚。他通过背鳍进行了个体识别,辨认出这两群海豚都是固定的社会单位,如同人的家庭。
令人失望的是,它们都是粤东海域已被记录的中华白海豚。此后,郑锐强再也没有在该海域一次性见过这么多头中华白海豚了。
频繁“出镜”或因食物短缺
作为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旗舰物种之一,中华白海豚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中华白海豚是定居性物种,哪里出生便在哪里老去。
“我们经常会用一句话来说明白海豚跟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生生不息,年年有余,只有白海豚生生不息,我们人类以及海洋才能年年有余。”郑锐强说。
目前,汕头港、南澳大桥附近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在粤东海域最重要的捕食区。郑锐强说,该区域人为活动干扰较少、食物分布较多是重要原因。
历史数据显示,在紫菜挂养季节,白海豚的主要造访海域基本上都在南澳附近海域。因为季节性的紫菜养殖既规避了近岸小型渔业、拖网与白海豚的食物竞争,同时也给白海豚的饵料鱼带来了食物,另外也不会像蚝排一样从空间上挤压白海豚的栖息地,甚至刮伤白海豚。
在南澳大桥南面经常出现的白海豚是目前在汕头海域活动较为活跃的个体。郑锐强说,目前多个热点区域皆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其中除了3头壮年白海豚外,另有2头都是老年个体,其中有一头是2018年夭亡幼豚的妈妈”。
“小种群不仅需要更多时间捕食,也需要避开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在粤东海域,白海豚多数时候都分布在角落,较少被人看到。”郑锐强认为,出现海豚与生态环境变好并无直接联系,但如果海豚慢慢变少甚至消失,那说明生态环境一定变差了,“白海豚频繁造访人类区域并非好事,这说明它们原本生存的区域面临食物短缺”。
栖息海域未获全面保护
非法电鱼、非法养殖、跨区域海洋执法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汕头大学海洋教育专家孙泽伟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海洋生态环境都面临严重威胁,调查发现,无论种群数量还是遇见率,中华白海豚在粤东海域都有下降趋势。其中,栖息地衰减、人为活动干扰以及种群隔离是影响近岸鲸豚类的三个主因。
粤东近海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区位生态价值非常重要。“特别是台澎浅滩,由于地处上升流区,渔业资源相对丰富,能为鲸豚类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孙泽伟说。
“在沿海人为活动愈发密集的情况下,白海豚的主要热点分布区域始终无法得到全面的保护。”郑锐强直言,即使政府相关部门一直打击非法捕捞以及养殖活动,但是非法电鱼、非法养殖、跨区域海洋执法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孙泽伟也认为,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特别是塑料漂浮垃圾、废弃渔网、船只噪声等,对鲸豚类动物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白海豚,种族隔离是最为致命的。作为一个封闭的小种群,在渔业活动以及近岸人类活动极其频繁的环境中,它们可能会在未来一个世代就将消失在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之中。
“其他离岸性的鲸豚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加上科学数据有限以及保育措施的缺乏,很有可能在我们真正去了解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经从我们的海边消失了。”郑锐强说。
海洋生态正在逐渐改善
有效保护栖息地以及近岸生态系统,仍将是未来中华白海豚生死存亡的关键。
“我们调查发现,很多渔民并不了解江豚与中华白海豚同为国家保护动物。”孙泽伟告诉记者,汕头大学《走向海洋》课程组2012年首次在南澳科考调查,就在南澳云澳渔港发现两条死亡已久的江豚尸体。
孙泽伟建议,政府应加强对鲸豚类动物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充分的数据后,开展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保护;也要加强鲸豚类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鲸豚类动物的保护意识。
“中华白海豚在目前的保育及宣传工作中很少被提及,群众对于它们知之甚少。”郑锐强说,即便将相关物种的分布数据、栖息地使用、种群趋势等数据提交给相关保育管理机构,但是目前能看到的保育措施微乎其微。
如何减少物种的威胁因子,有效保护栖息地以及近岸生态系统,将成为未来中华白海豚生死存亡的关键。
近年来,粤东海洋生态环境正逐渐改善。但郑锐强坦言,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仍存巨大挑战。他建议,政府部门和公众应该正视目前粤东海域鲸豚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无论是最后的13头中华白海豚,或是作为南澳名片的其他鲸豚类,这都是潮汕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
“我们要在尊重现有科学数据的前提下,重新规划保护区,并配套对应的保护与管理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坚决取缔非法电鱼以及非法养殖活动。”郑锐强说,只要粤东海域的鲸豚类能生生不息,人类与海洋就还能继续年年有余。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实习生陈元
新闻推荐
记忆往往不大可靠,又无可奈何花落去,求诸似曾相识燕归来吧。我于1940年出生在饶平县黄冈镇。那时候县城设在县境中...